大凡村槐荫寺的来历(2)
雁菱酱
大凡村的前身繁华镇的血腥经历给武陟人留下了一个历史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用形容词——“繁华”,此词本义是市面热闹,工商业兴盛的意思。但武陟人所说的“繁华”的含义却是脚踩两只船,反复无常、狡猾等贬义,这个词经常在武陟人之间的口语中运用,外地人听了总会感到莫名其妙,也算是那段历史留下来的活化石吧。
在西汉后期,大凡村的标志物就是大槐荫,在十几里地以外就能望见,它位于村子南边的十字路旁,依堤傍水,背靠村庄,依托渡口,水陆两便。大槐荫树干五尺来粗,三丈来高,树冠十几丈方圆,槐荫有十来亩大。大槐树不知经几枯几荣,树干南半个生机勃勃,枝叶茂盛,树干北半个苍老干枯,有树洞能容人站立其中。树皮一被碰破就流红液,人们误以为是血水,称此树已得道成仙,敬之为神。这一带民众逢年过节都对此古槐顶礼膜拜,视为精神依托。树旁之十字路口为市井集会之地,四乡百姓经常来此赶会购物,是一个极其热闹的去处。
大槐树被神化后,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个董永和七仙女相会成亲的地方,就在大槐树后面盖起了“槐荫庙”,庙内敬奉“老槐爷”。感谢他成就了董永和七仙女的美好姻缘。
在我国古代,庙和寺是有区别的,为敬奉中国人自己敬仰的先辈、英雄人物或造出来的神而建立的地方称是庙,比如:太庙、家庙、夫子庙、关爷庙、樊哙庙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为敬奉外国人造出来的佛所建立的地方称为寺。如:白马寺、少林寺、月山寺等。
大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大凡村的槐荫庙被扩建为槐荫寺,寺内除供奉佛像外,仍敬奉老槐爷。槐荫寺并排三处砖(宅院的土话),一进两传(前后)院,占地三十七亩四分整,以后历朝历代又多次重修,寺院规模宏大,香火鼎盛。直到1947年8月,沁河堤决口,特大洪水将大槐树连根拔起,冲到了五里外的西封村头,寺院也全部被冲毁,深埋于厚厚的泥沙之下。
近年来,大凡村人民在村委会精心组织下,又重新修复了槐荫寺,寺院南北长18米,东西宽12米,寺内除供奉如来佛象外,还敬奉笑容可鞠、白须飘飘、手持拐杖的槐荫爷,两边还塑有金童玉女站班相迎,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现寺内还珍存有唐代陀罗尼经幢,八棱,顶为正方形,底座为正方形复莲盆。幢体通高147厘米,上端每面雕有神态各异之佛象,整个幢体阴刻陀罗尼经文。
大凡村全体村民在村委会强有力的组织下,精心保护着槐荫寺这个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