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纸币的起源与发展(2)

灵雨

真正使用纸币是从北宋开始的。

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国诞育了最早的国家纸币──交子。

交子原来只是私人发行的信用兑换券,最初出现在四川,「交子」就是四川方言,「交」即相交、相会合,「子」是语尾音。当时四川主要用铁钱,体重值轻,大铁钱1,000文重量可达25斤,经常要用车子拉钱,十分不便,纸质「交子」应运而生。先是由个别商人自行开出收据式的手写票券,继而由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铜版印刷的交子,券上有密码花押,但金额是临时填写的。

交子可以兑换成现钱,也可以直接用于流通。

后来,私交子因信用危机而被废,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国家垄断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一切技术规定均仿自私交子,用红、青(蓝)、黑三色铜版套印,也有密码花押,并加盖本州州印。官交子有固定的票面金额,有一定的流通期限,三年为期(界),期满即以新换旧。发行限额为每期1,256,340贯,并有发行准备金(「钞本」)。官交子可以兑现成金、银、钱以及度牒(度牒原是政府发给和尚的身份证,因做和尚可以免除许多捐税,所以度牒能卖钱),而流通范围基本上仍只限于四川,陕西、河东(今山西一带)。

南宋有多种纸币,其中以会子最为通行。「会子」是相会的意思,最初也是民间自由发行的汇票性质的票券,在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改为官办,遂成法定通货。会子形制长方形,红、蓝、黑三色铜版印刷,面额固定,原来只有一贯一种,后来又增发200、300、500文数种,票面上标明发行机关为「行在会子库」。

与北宋交子相比,会子作为国家纸币的作用和特征更加明显:

第一、会子流通区域更广。虽然会子使用区域最早只限于临安附近的两浙,但后来扩大到淮南、淮北、湖北、京西,遍及东南各路,发展为南宋流通领域中最主要的货币。

第二、会子流通数量更多。会子初以三年为一界,每界限额1,000万贯,较之交子已增发七倍;1247年又宣布第十七、十八界会子永久通行,不再规定作废期限,旧钞可以随时向政府兑换新钞,流通中的会子数量成倍增加。

众所周知,北宋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但是,在20世纪初,一位日本人声称曾亲眼见到唐代纸币实物,言之凿凿,不妨录以存疑。

一是唐高宗永徽钞(永徽,公元650-655年),共有10张。长9寸,阔5.875寸,颜色发黄。纸面上有永徽年月及「大唐宝钞与钱通用」等文字,盖有两枚方形印章,上曰「印造宝钞」,下曰「大唐永徽之印」。

二是唐武宗会昌钞纸(会昌,公元841-846年),分两种不同面额。一种是9贯,长10.5寸,阔7寸;一种是1贯,长9.75寸,阔6.25寸。纸面上印有「大唐通行宝钞与银通用」等字样。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灵雨
  • 趣闻 叶丰
  • 趣闻 听风忆雪
  • 趣闻 天欣氏
  • 趣闻 傲桃
  • 趣闻 梓彤郎
  • 趣闻 初柔
  • 趣闻 夜半钟声
  • 趣闻 庆生桑
  • 趣闻 赘句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