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最有背景的姓氏(2)
乐蓉郎
罗氏
罗姓氏源流:罗姓是当代第18大姓,占全国人口的1%,约1338万人。其来源与原始社会善於结网(罗)捕猎鸟兽的罗部落有关。据考证这一部落最早活动於今河南罗山一带。夏商时代为某部落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祖。周武王灭商时,罗被封为子爵,称“罗子国”,正式成为周的属国。
罗氏九厅十八井,位于梅州兴宁市宁新街道办东风居委,坐西北向东南,为三堂六横三围围龙屋结构。该屋始建于元代初期,有700余年历史,系罗氏四十六世洪德公第十八子小九公兴建。
罗氏代表人物——罗又伦
罗又伦(1912-1994)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历任军职。抗战时期,任远征军第五军参谋长、第五军第二00师师长、第四十九师师长、新编第六军第二0七师师长等。抗战胜利后,任第二0七师师长兼东北保安司令部第二快速纵队司令、青年军第二0七师师长、青年军第六军军长。
1949年去台湾。赴台后,于1950年出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先后调任宪兵司令,海军陆战队司令,“国防部”参谋次长,副参谋总长,军团司令,陆军训练作战发展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联合勤务总司令及驻萨尔瓦多“大使”等职。国民党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
1994年8月在台北病逝。
曾氏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梅州五华县宗圣祠是粤东供奉宗圣曾子的专祠,坐落在五华县老县城(华城)城内十字街。
宗圣祠始建于明朝末年,光绪十四年戊子岁大规模重修一次。至光绪17年(1891)正月二十六日重光。宗圣祠坐北向南,背靠五华山,前有石柱塘。由前中后三进殿构成,中间是大厅,左右各有两间二层的偏厅,墙体是用石灰砂与石块擂到顶,非常坚固,厅内的房梁、石柱、屏风均有石雕或木雕装饰,雕梁画栋。后殿设宗圣参公神龛,神龛的左右两边及后排放置粤东开基祖志诚公等各房祖公的牌位。
曾氏代表人物——曾宪梓
曾宪梓,男,1934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中山大学毕业,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曾经在香港担任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港事顾问、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贸易发展局理事等职,还是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新加坡南洋客家总会永远荣誉会长、中三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广州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荣誉院长、广州中山大学名誉博士、美国爱荷华威思利恩大学政治学博士。然而,对于众多的人来说,他们知道和认识曾宪梓,却是从一个领带名牌——“金利来”开始的。
黄氏
黄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目前在潢川(古光州)保留有曾经强大一时的黄国故城,每年仍有许多海内外各地各界黄氏同胞前来祭拜。
黄氏代表人物——黄镇球
黄镇球(1898年5月28日—1979年7月5日)号剑灵,广东梅县人。湖北第二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
1929年赴德国研习防空学。
1933年回国筹建防空学校。1934年就任校长暨防空委员会副主席。赴台后,于1950年再度出任“联合勤务总司令”。1954年后调任“国防部副部长”。
1955年转任“总统府参军长”。
1962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当选国民党八届中央委员,后为中央评议委员,“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晚年兼任香港崇正总会顾问。
1979年卒于台北。著有《防空讲话》、《防空十二年》等。
张氏
张姓是中国大陆第二大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正),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
张氏代表人物——张步青
张步青(1885-1963),字公善,号浩龙,广东嘉应州(今梅县)松口溪南南下村人。近代著名侨领,中华民国外交官。
清光绪十一年(1885)4月30日生。出身名门望族,其父张榕轩(煜南)为著名华侨实业家、潮汕铁路创办人。张步青少年时就读于松口公学,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其家又聘嘉应州举人杨青为家庭教师,指导其学习古典诗词、书法,由是文才猛进。
光绪三十年(1904),岁试,嘉应州学使朱祖谋将张步青录取入嘉应州学,考取秀才,旋仕途得志,曾任兵部主事、方司行走一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初,梅县松口同盟会在松口创办“松口体育传习所”,为孙中山领导武装起义训练军事干部,张步青捐款为其购置设备。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张步青任海军部调查员,民国政府工商部顾问官。
1915年11月,外交部照准在荷印属地爪哇岛棉兰设立中华民国驻棉兰领事馆,任命张步青领事署理。在任期间,爱侨护民,保工惠商,振兴华侨教育,政绩斐然。
1916年,遵从母嘱,与胞弟铭青、宸青一起,在棉兰市郊日里河上兴建公路铁桥,以纪念其先父。该桥命名为“成德桥”,又称“张榕轩桥”。9月,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向张步青赠送亲笔七字联:“春山北苑屏间画;秋水南华架上诗”;内阁总理徐世昌惠赠对联:“海岸楼台青嶂外;人家箫鼓白鸥边”。
1917年6月,民国政府教育部派遣黄炎培、林鼎华调查南洋华侨学校热心办学成绩显著者,张步青领事全程陪同。7月9日,棉兰敦本商业学校举行开学典礼,由张步青领事致词,其勉励学子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良苦用心溢于言表。黄炎培亦高度评价张步青叔侄注重职业教育的远见卓识。
1920年,东北五省发生严重旱灾,张步青捐款荷币一万盾赈灾;先后多次将在棉兰募集的赈灾款,通过香港渣打银行转汇外交部及中国上海红十字会,赈济天津水灾灾区等。
1926年,晋升中华民国驻棉兰领事馆总领事。
1929年冬,辞去总领事职务。鉴其担任民国驻棉兰领事、总领事14年之外交生涯,勤劳卓著,中华民国外交部于1930年3月特别颁授匾额以示褒奖。分别向其颁发“五等嘉禾章”、“四等嘉禾章”、“三等嘉禾章”、“二等大绶嘉禾章”,以表彰其“拥护共和,勤忠国事”之功。
1963年7月29日,在印度尼西亚棉兰逝世,享年78岁。
何氏
何氏来源于韩国后期,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
何氏代表人物——何如
何如(1890~1989)著名法语专家。广东梅县人。民国16~25年(1927~1936),留学法国。归国后曾任政治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首任会长,全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翻译工作者协会顾问。
他在留法期间,因创作法语长诗《贵妃怨》,而闻名法国诗坛。1952年参与组建南京大学法语专业,曾参加《毛泽东选集》的法文翻译工作。他译成法文的作品有:《毛泽东诗词》(39首)、《阿诗玛》、《王贵与李香香》、《十五贯》、《屈原赋选》、《文心雕龙》、《木兰辞》、《杜甫诗选》、《女神》等。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南京大学演讲时,称赞何如为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1986年法国教育部授予何如一级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