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清明节习俗(2)

成礼桑

昆山民间还有“清明放断鹞”的说法,“鹞子”就是风筝。这玩意相传是汉代韩信发明的,是用于军事方面的一种联络工具,后来渐渐地变成玩具了。据说昆山这一带清明节之后风不上升,不再适于放鹞子,故民俗于清明这天放鹞于空,然而剪断鹞绳,任其飘落,要到明年再放了。其实这不是真实的气象状态,人们放的也未必是“断鹞”。

旧时清明节昆山有好几个竞放风筝的场地:东门地区的就在“掖布场”(今娄邑、玉龙小区一带),小西门地区在城外驷马关,大西门一带多在马鞍山前,老城中心地区就在西街薛家场(今工人文化宫里停车场)和时家园。所放风筝一般是比较简单的“巴巴鹞”和“蝴蝶鹞”,放“百脚(蜈蚣)鹞”算是稀奇的了。

现在是风筝一年到头都在放,而且品种、色彩和制作材料不断翻新,看起来琳琅满目。据说明代昆山的大戏剧家和传奇作家、将昆曲搬上舞台的第一人梁辰鱼曾用五彩的丝织品做成凤凰形状的大风筝,飘上天空,结果引来无数千奇百怪的鸟儿围绕飞舞,实为奇观。

清明时节昆山民间还有一系列的群众体育活动如荡秋千、踢毽子等等。荡秋千,这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讳(皇族才能称千秋),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踢毽子的运动更为广泛,更有群众基础,大人小孩都爱玩,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农历四月十五在锦溪镇有“过四月半”的特别节俗,镇上、下塘轮流请戏班子来演戏,前后三天,场子摆在巡检司和南坟堂,合镇观看非常热闹。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成礼桑
  • 趣闻 灵雨
  • 趣闻 故人归
  • 趣闻 之风
  • 趣闻 于心
  • 趣闻 幻翠
  • 趣闻 雁桃酱
  • 趣闻 晓丝
  • 趣闻 小江
  • 趣闻 白玫瑰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