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蚕的传统禁忌
旧年华
种桑养蚕,是中国自古以来农耕经济的一大特色。自商周起历朝历代,均将蚕神列入祭礼大典。民间以为,蚕是极娇嫩极神圣而又极有灵性的动物,稍有不慎就会使其受到损伤。
清人《幽风广义》记载:“蚕室一切禁忌开列于后:蚕属气化,香能散气,臭能结气,故蚕闻香气则腐烂,闻臭气则结缩。凡一切麝、檀、零陵等诸香,并一切葱、韮、薤、蒜、阿魏等臭,并有气臭之物,皆不可入蚕室。忌西南风,忌灯火纸燃于室内,忌吹灭油烟之气,忌敲击门窗、箔槌及有声之物;忌夜间灯火射入蚕室窗孔;忌酒醋入室并带入喝酒这人;忌煎炒油肉;忌正热忽着猛风暴寒;忌侧近舂捣;忌蚕室内哭泣叫唤;忌秽语淫辞;忌正寒骤用大火;忌放刀于箔上;忌不吉净人入蚕室;忌水泼火;忌烧皮毛猪骨臭物;忌当日迎风窗;忌一切腥臭之气;忌烧石灰之气;忌烧硫磺之气;忌仓促开门;忌高抛远掷;忌湿水叶;忌饲冷露湿叶及干叶;忌沙燠不除。以上诸忌,须宜慎之,否则蚕不安箔,多游走而死。”由此可知,元明清各朝,养蚕之禁忌是越发展越繁细了。养蚕的桑叶也必须用铁剪剪,忌讳用手采摘。并且剪摘要等太阳出来,湿气收了才能进行,忌剪摘有雾湿和露珠的桑叶。有些养蚕禁忌,如山东一带,出蚕后忌蚕室动土;忌老人、产妇进蚕室,忌在蚕室睡觉,恐蚕会变懒不作茧等等。
养蚕业中最富有神秘意味的,是其语言禁忌。蚕不能叫“蚕”,要叫“宝宝”或“蚕姑娘”;蚕爬不能说“爬”,要说“行”;喂蚕不能说“喂”,要说“撒叶子”;蚕长了不能说“长”,要说“高”;蚕不能数数,否则,会减少;忌讳说“跑了”、“没了”、“死了”等不吉语;连容易引起这些字词联想的词语也禁忌说出。如忌说“伸”字,因为蚕只有死了才伸直。忌说“饭吃完了”,要说成“饭吃好了”。因为“完了”会令人想起“没了”。与蚕病有关的字词也禁言。如“亮蚕”是蚕病的一种,所以忌说“亮”字。“天亮了”要说成“天开眼了”;“僵蚕”也是蚕病的一种,所以忌言“僵”字,说“姜”也要说成“辣烘”,说“酱油”要说成“颜色”或“罐头”。“葱”要说成“香火”,因为“葱”与“冲”谐音,恐有冲犯。当然,姜、酱、葱等本身也是蚕室的禁物,所以说话中也应避忌。
江浙一带养蚕户,如见蛇入蚕室,禁忌惊呼、扑打。以为是“青龙”降临,会福佑蚕事,故要叩拜斋供,听其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