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剪纸与民俗生活(2)
一抹淡笑
2、人生礼仪剪纸
婚丧寿诞是人生中重要大事,伴随相关的重要人生风俗,剪纸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在人生礼仪中的具有相应悲喜交织的情感内涵,剪纸与我们的生活历程相伴。
(1)诞生礼剪纸:
乾县诞生剪纸大多采用借寓的方法,表现生殖繁衍,多子多福的民俗观念。如王村镇王召村的李惠玲剪纸《石榴》《蝶扑瓜》《蝶扑花》《老鼠偷瓜》《葡萄》《鸡冠花》《青蛙》《蚕》等等,都象征的是“瓜《地》绵绵”“多子多福”的“求子”世界。这些剪纸或多或少体现出民间“求子”的愿望而萌生的艺术形式。铁佛乡的陈玉秀喜欢剪各式各样的娃娃剪纸,有《拉手娃娃》《持艾娃娃》《瓜子娃娃》《抓鬓娃娃》等,还有许多好父母在一起剪的《只生一个好》。这些剪纸较多的体现了习俗中较为古老的祈生观念。希望子孙平安、祛病免灾、保佑他们平安健康成长、无灾无难。乾县民间还有为孩子“叫魂归”的习俗。俗信认为小孩一病痛,是魂不附体所致。故剪一“娃娃”做替身,以唤回患病小孩的魂魄。这种“叫魂”形式,能够起到解除灾祸、消病免痛的心理作用。
(2)婚礼剪纸:
又叫喜花、礼花、有的也叫喜字花、嫁妆花,其画面喜气洋洋,各种吉祥寓意的图案,出现在各种场合。婚俗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喜庆礼俗,乾县城乡每家结婚门外室内到处都要张贴喜字,特别是在进门处的照壁上要有一幅整张朱砂纸剪成的红双喜,它可起到“满院生辉”的效果。在乾县农村,贴喜字可是很有讲究的,嫁女的一方贴“禧”字,是表示一种喜庆。吉祥,而娶媳妇的一方则是要贴双喜字。双喜字原来是民间集体创造的字,以双喜喻喜上加喜,出于民间艺人的丰富想象,也体现一种民族的共同心理。双喜字上一般有“鹊梅、鱼莲、鸳鸯”。等形象组合在一起,越发增加了剪纸的意蕴,也袒露出中华民族非常丰富的心理。关于双喜字的由来,说法很多,最流行的说法是宋代大文豪王安石所创。相传王安石进京赶考巧遇征联,无意中成就了他人生的两件大事,科举高中,金榜题名,又当了某员外的成龙快媳。王安石喜上加喜,趁兴挥毫,书两个并排的大喜字贴于门上,流传至今。
(3)寿礼剪纸:
祝寿是传统礼俗,乾县人把祝寿叫“做寿”。寿礼中的剪纸,重点是寿堂中的大副,有的剪纸“八仙祝寿”,有的剪纸“松龄鹤寿”。乾县王村乡流传的烟格窗花中许多“青竹有节图”“梅花闹寿字”“五福捧寿字”等图案,十分精致。还有福寿双全、方寿字、长脚寿字、圆寿字等,这些寿礼剪纸是民间敬老习俗的产物。
(4)丧礼剪纸:
对于高寿的老人平安去世,乾县俗称喜事或白喜事。习丧是把丧事作为喜事来办,与前生一样仍要突出喜庆之气氛。在丧礼中,人们祭品大多为纸钱、纸元宝、招魂番,纸扎金童玉女、车马好楼房,现在又出现了纸扎电视机好电冰箱等电器。即使县域送葬时,也是一路满街撒上一枚枚纸钱。这些看似普通的纸钱,却是千年不变的遗俗。唐代封演《封氏闻见录》中记载:“纸钱魏晋以来始其事”。这说明,纸钱也是剪纸最初形态之一。
3、女红剪纸
乾县城乡妇女中,有许多人从小就跟随母亲或姑嫂学习女红;纺纱、织布、做衣服。刺绣便是一门必修课,而剪纸正是这个必修课的基础,刺绣的图案、许多是用剪纸底样贴在织物上绣成。因此,剪纸与刺绣在农村是形影不离的姊妹技术。剪纸是刺绣的底样,相互依附,不可分离。杨汉村杨玉莲的绣花剪纸《鱼戏莲》《老鼠吃葡萄》《花草文字》《动物》等,这些剪纸只剪外形轮廓,稍作镂空,上边连针路、色彩的分界都用隐点、隐线交待得很清楚。欣赏这些剪纸、由于隐点线的加入使图案更丰富,增强了艺术效果。
乾县民俗剪纸的主体是由南北乡镇的广大农村妇女和个体手工业者在民俗生活应用中剪制的。它即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也是精神实用为目的地的民俗生活艺术。乾县剪纸因为有秦汉唐文化的丰富土壤,才得以有古老淳厚的民俗风情,在这块天地里姿生与发展。乾县剪纸的形式和风格是受地域文化、民俗生活环境和地方生存习惯的影响,而呈现出它鲜明和独特的地方特征。
乾县剪纸作为民俗的活化石,对于研究乾县地区民俗活动、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