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兖州郑氏庄园(2)

芷蕊

3、郑澍和郗村的庄园

郑澍,字莳亭,他二十岁考秀才得了第一名,接着补廪,即成了享受政府补贴的秀才,但后来多次赴省参加乡试,都没考中举人,最后以贡生的身份做了四氏学教授。

四氏学设在曲阜,是政府为体现对儒学的重视而专门为孔子、颜子、曾子、孟子的后人开设的学校。四氏学教授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教授,而是有品级的学官,只设一人,正七品,和县令是平级。郑澍在职时很得衍圣公孔庆镕的赏识,除了他的训课勤明外,他还很有办事能力。嘉庆十六年(1811)时,朝廷破获了教匪孙惟俭案。孙惟俭是河北巨鹿县人,本是秘密会社离卦教教徒,后来自已创立了大乘教,发展到有徒众1600多人。他曾到曲阜孔府向衍圣公游说,当然是想借衍圣公这个金字招牌,好方便行骗。他声言要建列圣佛堂,还要修曲阜尼山的孔子庙,在社会上以此名目集资,共骗得白银46000余两。不料后来被朝廷侦知,孙维俭被处死。侦讯中发现了与孔府的关系,朝廷立刻命令逮捕公府有关人员,并令衍圣公孔庆镕进京候议。这令阖府上下惶惧不安,情急之中想到素来稳重精明的郑澍,请他出面向有关部门解释情况,终于得到圆满解决,保住了衍圣公的面子。另外,衍圣公府为解决位于江苏沛县的祭田问题,找兖州知府寻求帮助,知府指名郑澍做自己的助手,亲赴沛县,事情得到了解决。

郑澍一生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故乡郑家郗村度过的。他养亲教子,惠族恤邻,又擅医道,听说有谁病了,经常自己带药上门为治疗,挽救了很多垂死的生命。到六十岁的时候,得授甘肃宁朔知县,他去赴任,途中得病,卒于兰州。乡人戚里想起他生前的种种善行,很多人痛哭失声。

郑家郗村的庄园就是郑澍主持建成的。庄园有14个院落,分三个中轴线,后部有花园。花园名学圃,落成后郑澍亲撰《学圃记》,叙述了建宅经过和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文中也叙述了园中的一些景观,文云:

凡成天下之务者,必因乎时。时未至而为之,躁也;时既至而不为,昧也。躁与昧之蔽不同,而其无成也则均。是义也,吾□营家墅得之。自颜村而北六七里为郗村,夹众村之间有祖遗地百馀亩,草屋三椽,为别支之所弗需。余因所阄宅让于仲氏,遂移而家焉。前有赵氏之场,后为于家之园。有路成渠,有田就芜。此时欲筑圃不可得,而况于为台为沼乎!不数年,筑场纳稼、筑圃种蔬而犹有馀地;余亦赋归田,理家事,向之结茅而易之瓦,昔之在野而围之墙。室己苟完矣,而余之意未已也。宅之西、圃之东,有古树一株,扶疏绕屋,其阴数弓。古人因树而屋,曷弗因树为堂乎!堂之前为石山,山阴有池,泉水注焉。池上为亭,绕亭怪石嶙峋,竹千竿,深可留客;亭左清流激湍,荷万柄,静可纳凉。若是者宜于夏。红梅百树,兰桂十余丛,明月自锄,香风时送,若是者宜于春秋。最后为草堂三间,东通拈花楼,西映迎爽阁,中有夹室,窗莹如雪,围垆煮酒,宜于冬。而余之圃于是乎成。夫难得者,时也。其来也不可期,其去也不可挽。惟静者能乘其□而赴之。向使余强仕服官,宦游南北,仍宅于故里,得无限于地,□更旷于时也,何有志竟成,遂得藏修息游,偃仰于其中哉!余廿年无妻,以梅为妻;余有子,而桐亦有子;余有孙,而竹之孙枝更□;余登高堂,更欣欣有松柏之寿。回忆余初来时,只身携幼子、辟草莱、芟荆棘,苦身戮力,经之营之,幸底于成,岂徒游目骋怀、嗷啸花月云尔哉!惟幸二老游之,夏可以风,冬可以燠,引养引恬,以乐天年。余亦少有余暇,学之为子焉,学为父焉,学之为长幼、朋友焉。为山、为沼而学,其或行、或止、或高或下之宜焉。学无尽而时亦与之无尽,故以余字名亭,而以余学名圃。癸巳十一月学圃主人漫记。

此文作于道光十三年(1833),后曾刻碑嵌于庄园壁上。同时刋碑的还有许云峤的《郑氏家墅记》一文,亦同时作。后者对庄园的环境、布局、景观等都有较详细的描写,是现代人了解郗村郑氏庄园的重要材料。全文如下:

凡物见其始则必乐其成。及成而不获观其成,则喜也而犹憾;乃不获观其成而为之记其成,则亦如睹其成矣。道光甲申,余赋归田;丙戌,馆于瑕邱郗村郑氏。馆后有花圃一区,杂莳花木;中有草堂三楹,以为憩息宴游之所。花圃西南陬有门,门外地亩开旷,鼠姑将离,纵横数畦;迤北杂植桃柳数百株,春至则如黛如脂,弥望无尽;畦内花开则绚若错锦,每风和日燠时,余曳杖游观,徘徊不能去。居停郑子时亭,或摘园蔬,倒家瓮,相与觞咏其中,且谋更修为家墅而未果也。荏苒五载,余老矣,乃就馆州城中。每风晨月夕,辄忆草堂,即魂梦犹若至之。癸巳,门生毓森等来告家墅蒇事,具图丐余作记。按图:园南向为月门,门内为小花厅;北出循石道行,有溪水自西来。委蛇而东,汇为池,上架略彴通往来。桥之西为假山,山颠有亭俯池;桥之东有方塘,即溪水来汇处也。迤南为怪石,度桥北行为月台,台北为大厦,有仄径达于后草堂。堂三间,西房、东房廊、后抱厦,北抵墙止。由假山逾池□□□北为平台,□□□□□连穿房,通大厦之西;由方塘而北通大厦之东,此其布置之大略也。若夫苍松翠柏、垂柳高梧、红梅玉兰之属绕于其间;箖箊芭苴、芳草名葩,点缀于其隙;游者曲折于纷红骇绿内,几迷东西。及登楼陟岗,则嵫山洸水襟带目前,绿野青畴遥粘天际,洵足以游目骋怀,豁尘襟而发远想。余夷于左股,不获策款段驾下泽车往寻旧梦以为憾,然据图日想,不啻棕笠芒鞋为故地游,而且获新趣也,故综其始终而为之记。任城云峤许鸿磐记,时年七十有七;崇川晏海冯云鹏书石,时年六十有九。

许云峤是当时著名文人,济宁人,进士。此文文笔流畅,叙述细致,加上冯云鹏的漂亮书法,堪称双絶。此碑和《学圃记》刻石都是有关郗村郑氏庄园的重要文物。现藏兖州博物馆。郗村郑氏庄园现是济宁市重点文保单位。

4、郑藻和嵫山庄园

郑藻字春华,是郑恩纶的次子,他的叔父郑恩瑞无子,由他出继承嗣,便在嵫山前建了住宅,即嵫山(洪福寺)郑氏庄园。

郑藻在嘉庆十八年(1818)乡试考中举人,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而且参加“大挑”被授予青城训导,但他没有赴任。看来他对做官确实不感兴趣。他不认为读书和参加科举的目的就是做官,只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內做些与家族与社会有益的事,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享受生活上。他模仿宋代名臣范仲淹,拿出300亩土地做义田,用义田的收入来用于赈济本族贫困者,在他们婚丧嫁娶以及生老病死时提供帮助。还办了义塾,使贫穷子弟能夠读书。冬天向穷苦人施放棉衣,夏天施放茶汤,春荒时拿出粮食开棚放粥,几十年从未间断。做这些善事花钱他从不吝啬,而他自己的饮食服用却并不讲究。

当时,滋阳县百姓的徭役很重。所谓徭役就是百姓们为官府提供的无偿劳动。徭役给百姓带来很大痛苦。也有地方官如道光八年(1828)的县令孔继尹想将徭役改为官办,即由官府出钱雇人服役。但是沿袭多年的老办法早已形成了复杂庞大的利益链条,此设想遭到了衙门里胥吏们的强烈反对。在改革即将夭折时,郑藻走上公堂慷慨陈辞,剖析利弊,又联合了一批社会贤达共同建言,终于实现了徭役官办,普通百姓受惠不少。

郑藻的性格善良,从来不会怀疑别人,家中的仓房钱柜都不安锁,而据说也真没失窃过,是连盗贼也受到他的感化了。他喜欢读书,整天手不释卷。喜欢书法,小楷写得尤其好,临写王羲之的《十三行》和《灵飞经》,有人认为可以乱真。他十分喜欢大自然,所以把住宅建在嵫山的怀抱里。庄园环境优美,有房300多间。他生存的年代社会还较安定,他每天就面对着嵫山的朝晖夕阴,看书写字,处理事务,就这样度过了惬意的一生。

郑藻庄园所在的村庄曾叫岑蔚村。按字书所释,“岑”即小而高的山;“蔚”是草木茂盛貌。这两个字真是活画出了村子的环境。这么典雅的名字,大约是郑藻翻看古书取出来的,但太不通俗,老百姓叫着抝口,所以宁可还是叫洪福寺,岑蔚只存在于书面上,光绪县志上就有这个名字。文革时把洪福寺村改为嵫山,到现在嵫山仍是法定规范的名字,但仍有人习惯地叫洪福寺。而知道这村曾叫岑蔚村的人已经不多,交流中使用的更是绝对没有了。

大约咸丰时候起,嵫山郑氏家族为了防御太平军、捻军,庄园加建了围墙碉楼等防御设施。现存的围墙高达6米,南北长550米,东西宽280米。

郑氏庄园,距今已有180年以上的历史。虽然目前已残存不多,但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济宁市重点文保单位。值得认真保护和规划开发。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芷蕊
  • 趣闻 江洁氏
  • 趣闻 温茂子
  • 趣闻 从灵子
  • 趣闻 玻璃杯
  • 趣闻 梓柔郎
  • 趣闻 红颜悴
  • 趣闻 笑容郎
  • 趣闻 无关痛痒
  • 趣闻 凄寒注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