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子八音会
爱磊
在长子县,有这样一项传统技艺,它源远流长,萌生于春秋战国,发展形成于明末清初,在民间流传已有四百多年;它集民间发声器物之灵韵,“高亢、激越、热烈火爆”是其独特的音乐特色,演奏时,气势恢宏,节奏分明,热烈奔放,幽默诙谐;它深受群众喜爱,民间婚丧嫁娶、重大节日等活动场合,必不可少。八音会是一种古老的民族音乐,发源于长子县,古人把金(铜)制的钟、石制的磬、丝制的琴瑟、竹制的箫管、匏制的笙、革制的鼓、土制的埙、木制的朱枳,八种乐器合奏出来的声音称为“八音”。
据悉,这种音乐最初用于祭天祭地大典和祭祀祖先的演奏,后来逐步普及到民间,民间婚丧嫁娶都要用八音会。八音会一般由十余人组成,表演以吹奏为主,俗称“吹戏”,也可在坐下来打坐场。过去八音会是只吹打而不伴唱,现今时兴带演员,有演员演唱,一般2—3个歌手或唱家,演唱歌曲也可唱上党戏选段,还要即兴表演,所以说,八音会也有了说唱艺术的形式。
长子八音会在它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融汇了宫廷、庙堂、戏曲、民歌、小曲等音乐精华,形成了它特有的“高亢、激越、热烈火爆”的音乐特色。现在的长子八音会分为“文吹”和“武演”两种方式,文吹以吹奏传统戏剧小段为主,武演则配以丰富多彩的肢体动作,亦吹亦打,高亢激越。表演中有口衔铡刀吹、口腔鼻孔同时吹、投接打击乐器等表演方式,表演阵式多变,演员们腾挪跳跃,个个虎虎生威、幽默诙谐,能极大地调动观众的视觉细胞。演奏时,气势恢宏,节奏分明,热烈奔放;观看后,令人热血沸腾、振奋鼓舞,让人回味无穷。
2006年5月20日,长子八音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12月28日,文化部公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长子八音会的传承人崔青云名列其中。
崔青云是长子八音会的传承人,生于八音会世家,他从7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艺,至今已将近50年了。他最擅长的是打鼓板。打鼓板在八音会中,相当于乐队的指挥。有人形容他打的鼓犹如滔滔江水滚滚而来,后浪推着前浪,一浪高过一浪。在浪滔声中带着诗意向人们倾诉着八音艺术的衷肠。
据长子县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演出队伍不断壮大,演出机制不断完善,长子八音会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呈现出规模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发展态势。在表演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响、舞台、灯光等设备,打破了传统的世俗观念,吸纳了大量女艺人。它还兼收并蓄,不断吸纳其他音乐特色来丰富自己,演奏乐器也进行了较大的更替与扩充,融合中西乐器,不仅使用板胡、二胡等民间乐器,还使用了大量电子琴、电子鼓、架子鼓、铜管乐等西洋乐器。表演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在保留地方民间特色的基础上,汲取国内国外的名曲名段,经过民间艺人代代打造创新,长子八音会实现了传统与潮流的有机融合,适应了当前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最新需求,得到了迅速发展。八音会不仅在当地发扬光大,还跨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成为宣传长子的一张重要名片。
长子八音会多次参加省、市各项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2012年,长子八音会《好兴头》进入国家文化部群星奖决赛。同年,崔青云演奏的八音会《上党雄风》参与录制了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并先后受邀到太原、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演出,极大地宣传了长子的文化。许多外国友人看了之后,不禁拍手叫好,称赞八音会让他们见识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