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民俗文化(4)
觅山酱
送红蛋
海门人一向重视生儿育女。若头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向外婆家和亲威邻居发红蛋报喜;第三天要向所有邻居送米饭一碗,俗称抬“猫米饭”。在产妇分娩后的12天内,忌外人(包括亲威)进入产房,免除婴儿夭折“做朝数”(死亡)。12天后,各亲戚都来探望送礼,俗称送“产母羹”,一般都送红糖、鸡蛋、油面、糕点等物,也有给钱的。外婆家在小孩出世前送来全套婴儿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门人婴儿开奶也很重视。一般要寻找头胎母亲或比较聪明有名望的人家的母亲的乳汁开奶。
做满月
婴儿满月,做圆子,请至亲吃满月酒。还要请理发员到家里为婴儿剃头修面,称剃胎毛。
做纪箍
婴孩周岁时,宴请各亲友饮周岁酒,俗称吃“纪箍圆子”。通东地区孩子周岁日叫“纪箍”,宴请亲友吃“纪箍”,面。中饭后,让他玩“抓鸡”。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着算盘、书本、秤、葱、泥土等物,让他任意抓取一物,借此猜测小孩长大以后的性格和出路。
祝寿 人满50岁生日,其子女和亲戚前往庆寿。一般逢9(如49、59岁......),先为其预庆,建国前,富裕人家祝寿,张灯结彩,设寿堂,挂寿幛,大摆筵席,收受礼物。父母寿庆,女儿做寿桃、寿糕,于寿辰前夕即来“暖寿”。当天,晚辈都要向老寿星拜寿。全家都吃面条象征长寿,并用大蛋糕祝寿,还要放鞭炮,热闹一番,70年代后,人们不但为老年人祝寿,甚至要为满30、40岁的中年人祝寿,经济条件好的要办十几桌、几十桌寿筵。也有提前庆寿,只自家人吃面团聚。80年代,有为10周岁儿童祝寿的。通东地区一般50岁不祝寿。如今,祝寿的形式逐渐在简化,寿筵的规模、档次,因人因事而定。
婚俗
联姻旧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办婚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青年男女根本没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恋爱。男女联姻,先要有媒人说媒,男女双方要门当户对。境内南部地区,男女经人说合,双方父母有意,就先“并八字”、“相亲”、“访人家”然后“定亲”北部地区则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动做媒为双方说亲,双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以后,由男方拣好日子请媒人带生月钱包,去对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称通草帖。媒人将此草帖压在位台的香炉脚下,如在3日内发生打碗坏盏,即推托不合,将八字帖退给女方.男方认可,则请算命先生“排八字”进行合婚;女日八字不合,请媒人将女方的庚帖退还,生月钱不退。 正由于包办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里就由父母听从媒灼作主和人家定亲:有些男孩只十四 五岁,父母就为他联姻聚妻。旧社会寡妇不准改嫁,同姓不准结婚。还有早婚、重婚、纳妾、遗弃、抢亲、拔亲、带童养媳等许多不合理现象,妇女备受欺凌,不少男子终身光棍。
婚礼
旧式婚事,多数穷苦人家限于条件,婚事简单,办喜酒菜只有10碗头,客气一点用12碗头。接新娘用独轮人力小车、黄包车、自行车或术船,坐不起花轿。有的娶不起媳妇,甚至用“抢亲”的办法,达到“成亲”目的。有钱人家的婚礼,办得十分隆重,讲究排场,大摆筵席。境内南部地区,结婚这天中午,新郎要去女家拜见父母,有钱人家随去3顶花轿、新郎、媒人、新娘各一顶。新娘用的是大红珠花轿,其余两顶是宝兰呢轿,还抬去“食箩”(用术框制成)多只。内装 白鹅、满坛绍兴酒、沙鱼皮、猪肉、大青鱼、大鲤鱼等礼品,配以粗细乐队。下午,新郎等一行先行回府。新娘则待到夜晚时分(根据路途近远而定)出发,随带大批嫁妆,包括大量家具、铜锡器、 瓷器、各式绸缎布匹、日用化妆品等,都用“食箩”抬着,排成行列,一路吹打,送抵男家。
新娘出门上花轿时,头上盖2尺见方的丝绸红布,脚下踩铜烘缸,盛满火灰;离娘家时,还由她的弟兄在花轿后面泼水,谓“嫁出门的姑娘,泼出门的水”花轿抬到男宅时,男方用稻草点“三叮旺火”请属龙属虎的男女宾相抬花烛。迎新娘出轿,并用布袋摊地,让新娘穿着花鞋从袋上走过, 不沾尘土,谓之“传代”。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同坐新床,饮合欢酒,吃和喜团圆,然后拜堂,向福禄寿三星行跪拜礼,由长辈及亲友朗读《诗经》“关睢”三章及“桃夭”三章,祝颂新婚。
民国后,逐步改为文明结婚。新娘头上不戴红方巾,改戴墨镜,废除跪拜礼,改向国旗及孙中山遗像行鞠躬礼,由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分别致贺词,主婚人致谢词,新郎新娘在结婚证书上用印,互换首饰。婚礼上不断奏乐、唱歌,还有余兴节目。婚礼以后,新郎新娘同座,请亲朋作陪客饮花烛酒。回房后,即有人闹新房,称为“吵亲”。次日中午祭祖,向长辈行见面礼,长辈向新娘出“见面钱”,新娘也回赠若干礼品,叫“抬礼”。通东地区的婚礼与南部地区稍有不同,一是迎亲。择吉日,男方同媒人带领喜轿一乘或几乘,和迎亲的吹鼓手以及带给女方姑表姨舅的礼物,到女方宅前,先鸣炮竹,女方响应后,从左侧上首进场,轿门对外停放。女方点燃男方带来的红蜡烛,请来人吃糕棕糖茶。新娘请两个丈夫健在有子女的妇人梳洗“上头”男方3次“催亲” 鞭炮响后,新娘罩上“红盖头”,一定要在日落前,向父母兄弟长辈一一挥泪告别。上轿时,脚踩门前铺的草席,以表“传裔”然后由父或兄抱上轿,轿内有烘缸安放,代表“兴旺”。起轿时,双方鸣炮庆贺、泼水。
在点灯后,女方才可到男家。新娘花轿进场前,女方鸣炮轿到,男方鸣炮相迎,花轿进场,鼓乐喧天,轿门对内停下,说合者即景出合。新郎在姨们的示意下,掀轿帘,挽出新娘,新郎手拉新娘手踏在预先铺设好的布袋上进门。新郎新娘进入中堂进行“一拜天,二拜地, 三夫妻对拜”。拜天地后同跨七星灯送入洞房,由妆妈婆扶至踏板的小方凳上“坐富贵”,共饮“和气茶”,新婚夫妻各呷一口后,先男方父母、兄弟姐妹,后诸亲等依次呷茶,以示阖家和气、幸福,新郎再应酬发喜糖喜烟。
二是贺房酒。这是男方宴请亲朋好友的当晚,预先留下新郎平辈的表弟兄、姨弟兄、堂弟兄及其好友,参加陪新娘的两桌并台酒宴,酒台点燃一对舅舅送来的龙凤烛。宴时边饮边说合,有新郎发烟、发糖、倒酒、上菜。你我他都可说,伴随猜拳罚酒,向新郎劝酒,互相比酒,山歌利市,此起彼伏,热闹欢乐。
三是闹新房。“新婚三日无大小”,新娘与亲威间不分大小辈份,无论老少亲友都可以戏言戏态引逗新娘,新娘只得低头“作富贵”此时闹得笑声震天,喜气倍加。
四是撒百花、种籽。由亲威中的民歌能手,用青蓝腰布兜上花生果,俗称“长生果”(长生不老开花结果),枣子(早生贵子)、桂圆(贵在团团圆圆)、蜜糖块(甜甜蜜蜜)等物, 撒向新床的四角,撒向亲友,边撒边说百花、种籽令。直到深更半夜放鞭炮,以示“科”,他人才退出新房。
五是开颜。次日清晨,鸣放炮竹,催新郎新娘起来,门一开,预先站在门口的人蜂拥而进,争到新娘被窝里摸糖果糕点,新娘由妆婆将前看发剪掉,颈后毫毛也用棉线绞去,称“开颜”或称“车脸”,表示已婚。这一天,吃拜堂酒,新郎领新娘与男方长辈行见面礼,长辈们个个“出手钱”。女方兄弟或姨妹携带礼物到新郎家来作客,叫“接满月”,男方办酒款待新亲,并约定“回门”时间。一般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到娘家“回门”也有新娘到男家整月不能出家门一步,等满月后夫妻双双才到娘家“回门”但逢八日子不能回娘家,称为“七不去八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