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名珠道口镇(7)

分手达人

道口白衣阁

河西村与道口镇隔河相望,坐落在大运河西岸。明清伊始,这里不但经济发达,生意兴隆,而且文化氛围浓厚,庙宇广布。其中的白衣阁和老炉殿,可谓道口古文化的双壁之星。

白衣阁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万历年间扩建。她宏伟巨制,巍巍壮观,兴动甚远。其所占地十五亩之多,共分前后两个院落,皆座西向东,依次而立。前院(前堂)山门旁边有两只石狮雄踞左右,昂首相向而微翘,双目炯炯,令来者不无敬畏。

登上台阶,法喜满满,即可闻听诵经之声。继踵向前,三间西大殿蓦然映入眼帘。她琉璃彩瓦,飞檐高挑,兽头傲视。进门可见雕梁画栋,彩绘四壁,正中供奉着西方三圣大铜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现存于县文物馆)。旁有护法神等雕塑,让人触景生情,陡销三分杂念。

庙南山有土地庙一间(听说还有其它几间房屋,现已无考)。院内大殿前有数通立碑和1卧碑,刻有古今贤达、信众布施之姓名和庙庆大典之记事。

从庙北山处(前堂的西北角)提级而下,过了一处约三分之一的空地(据说过去计划在此盖建戏楼,因故未果,随成为一处空闲,夹在二院之间),由此往前数十步便进入白衣阁后院(后堂),这里是该庙的主院。

进得后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棵双人合抱、与白衣阁同庚的皂角树和三棵高大的古柏,举目仰望可与楼齐,与白云比肩。大树的西边就是闻名遐迩、高耸云端的五间菩萨楼,其形其势令人叹为观止;抬头仰望,令人目眩。她青砖彩瓦,黄绿相间,绿色正中镶进一方黄色菱形图案,绿色拱绕在周围,大有众星捧月、吉祥三宝、福寿双全之妙。另,兽头高挑,龙凤伴舞,意欲翔飞,其态栩栩如生,在屋脊正中端置一副明晃晃的千宝葫芦,天光下熠熠生辉。近午时分,抬头一瞅,满顶起明发亮,金光闪闪,逼得人眼花缭乱,望之兴叹,真一处古刹圣庙!

再拾级而上,迈入高台。再前,即跨入红漆镂花门窗式大殿。蓦然,暖阁内(华盖之下)一位身披素纱、慈祥而端庄、轻抒玉臂、左手净水瓶、右手杨柳枝,普施甘霖、颔首微笑的女神出现在眼前,她就是大名鼎鼎七十二应身、善巧方便、神通广大、法力惠及三界、无所不能的观世音菩萨。在香烟缭绕,不绝于缕;钟磬声声,余音袅娜中,好像正在对来者进行开示:万物皆空,歇心息念,培植福田,一句阿弥陀乃可拔苦得乐……厅内及楼上除观音之外,一应扶侍着叫不上名字的各路神灵。他们形态各异,举止有别,见了令人敬畏。举首仰望,让人拜而再三,意犹未尽。在灵气飘然、世心蛰伏的大殿内,使人不得不诚服南海大士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寻声问苦,救苦救难的高风亮节与法力。在大殿的墙壁上还绘有各种神话传说故事,有八仙过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将整个殿内布置得珠光宝气、金碧辉煌、龙吟凤鸣。其形制考究、传统延展、古色古香,是一所祈福纳祥的好去处、民众心灵的寄托之所。

除此之外,院内还有与西楼亲密呼应的三间东殿和三间北殿,形制大同小异,但又各具千秋,把一个寺院烘托得布局紧凑,配置合理,井井有条,既威武大方,又亲密相协,神秘庄严,可谓匠心独运。同时,其它屋内都有神像陈列,可以说各司神仙一应俱全,直引得四乡信众悉心供奉,几乎天天来朝。

一到年节,特别是一进正月门,那真是车马成龙,香客不断。一大早四乡的善男信女便呼朋引友、携儿带女,或乘车,或徒步,或坐船,从四乡赶来抢头路香,磕头祈福,以求得一年的好兆头。尤其是到了正月古会那几天(二七、二八、二九),站在马路上向四方眺去:啊,黑压压的一片,如蚁行雨;近看:人如潮涌,声似蜂动。他们不是赶来进香的,就是观光游览的、看热闹的,走亲访友无所不有。但是不进庙也无大碍,俗话说“信神有神在,不信神不怪”嘛,只要不说狂话,不作恶多行善就行,菩萨照样保你平安。大会期间真是天天人山人海,万头躜动,比元宵节看灯展还厉害。再加上这两天会会必来此地的各种玩艺(敬神愉神),那可把个河西村给闹腾展了,为了照应客人,几乎忙得家家主妇脚手不着地,过会多天都缓不过劲来,比过个春节、过个麦收都累得慌。

到底白衣阁的名声有多大,求佛拜菩萨有多灵,日常的香火有多旺,对城区的发展影响有多牛,单单从古今口耳相延的传说故事中即可略见一斑。下边略讲几个以飨读者。

重修前的白衣阁,是一座名不见经传,貌不吸引人的小庙,房屋、院落都极其简陋而狭小。当时,整个寺院还不足半亩多地,只有一间孤零零的小西屋与门前一株幼小的皂角树相聚为伴。周围则是一片旷野,荒凉而萧条,看起来煞是寒酸。但庙小神灵大,对来者有求必应,为此白衣菩萨极得人们的信任。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信徒猛增,可是庙太小,已经无法接待越来越多的香客,庙僧一筹莫展。此时,朦胧中眼前出现一条大船,上面有一座诺大的庙宇,有门有窗,青堂瓦舍,且人从里面进进出出,十分兴隆……他不觉好生奇怪。“师父,师父,快去看,河上飘来东西啦!”住持心中一惊,从盹中醒来,赶忙起身随小沙弥向河边赶去。哦,只见岸边挤满了来看热闹的人——原来从卫河的上游漂下来一批木头筏子,上书“重修白衣阁”五个大字,人们正在那里翘首观望,指指点点,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并有好事者已经在村上奔走相告。之中有人说,快去告诉庙上,看看咋办。突然有人惊呼:“看,村上地邪,说谁谁到,这不是主人来啦?快,让开让开……”住持紧跨两步,举头朝河面上一望:呀,水上的的确确有一批筏子,并写着“重修白衣阁”几个朗朗大字。他,一时喜不自禁,连连“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可是,在场的人谁也不知道是何人所为、何地所送,大家都认为这是天意。

物归所主。纳闷间,有人高喊一声“迷瞪啥,干哪”!随即村上的十多个棒小伙,甩鞋挽库管,跳上去弄过来,七手八脚就把这批木材从河里打捞上来,又送到了庙上。接着全村上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准备扩建寺院。这时,外地请来的能工巧匠见此情景,也深深为之感动不已。于是,他们干活掏力不取分文,还加班加点赶工期。村民甚是热情,自愿到工地上帮助烧水做饭,有几个老者还主动赶来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一时间,整个工地上呈现出人来人往、你追我赶、积极奉献、热闹非凡的动人场面。就这样,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参与和无私支援下,这座诺大的建筑工程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速进展,很快就竣工了,并正式命名为“圣庙白衣阁”。

白衣阁经久不衰的香火与兴旺自不必说。她不仅成为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圣地,而且也成为几代人的精神寄托。连东来西往的游商大贾和迁客骚人,只要路经此地,都会慕名前来焚香与叩拜一番,以表自己的笃信与虔诚。虽然白衣阁经过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多次侵袭,寺庙的命运也几次起落,但灵验不减,信众不疑,让其充满了一种神秘色彩。这到底是为什么,值得你如此点赞呢?且听笔者再叙。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妄图一举占领我们的整个国土,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将我们沦为他们的亡国奴,可谓狼子野心不小!不久,日本军便侵入中原腹地,打进滑县,占领道口。它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也给我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

敌人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一地区,并作为向外扩张与侵犯的桥头堡,便很快在道口建起了据点,日夜加强防务与警戒,其中”南堤上”(县一中及其附近地方)就是一处重要据点。它们在此驻扎军队,设立了联络站、观察哨、探照灯……每天监视着镇上和周围的动静,还时不时地放冷枪冷炮,威胁着镇上数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常言说,大难逃乡,小难逃城。为了躲避日寇的蹂躏,一天擦黑儿时分,趁敌人立足未稳,大批民众携眷带口渡过卫河浮桥往正西方向——瓦岗、崔本、周口(浚县地)一带逃难。这时,日本兵在望远镜里发现这一情况,就在探照灯的指示下向这一带打炮,首当其冲的就是河西村西头、那座坐西朝东的白衣阁大殿。“咣、咣”……连发数炮都落入田地,最后只有一发炮弹命中。但这发炮弹只是从大殿庙南山上的楼马门进去,绕弯从东北角的窗户棂里钻出去,落在了马路北沿的池塘中,“嗵”的一声掀起一股巨澜,有惊无伤,只是削掉了白衣阁大殿北角上的一处房角。群众后怕说:“要不是白衣菩萨保佑,以身挡难(敌人将菩萨庙当成逃难中的群众),不知要有多少人死于非命。”由此,菩萨救苦救难可见一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小日本,中国人民终于从侵略者的铁蹄下被解救出来获得新生,河西村的白衣阁也幸免遇难,被奇迹般的保存下来。她巍巍矗立,昭然于世。遗憾的是,这座数百年来傲然屹立、历尽沧桑安然无恙、与日月同辉而远近闻名的古庙,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一平二调共产风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毁于一旦。可惜这座洪水冲不跨、炮弹炸不塌的菩萨庙生被“共产风”刮跑了,其建筑材料被挪作它用(建造马店坑凉亭和盖共青大楼)。如今,院子中只剩下满目疮痍、破败不堪的三间老北屋和那棵六百多年的老皂角树,其勃发的枝条摇起日月、摇起思念、摇起憧憬、摇起人们美好的明天……

纵观眼前,可喜的是,道口镇人民在继承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正在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建设为中心,绘制出美丽蓝图,逐步把道口镇打造成集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和文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道口镇,让这颗灿烂的明珠更加光彩夺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分手达人
  • 趣闻 晓萍郎
  • 趣闻 白真
  • 趣闻 久不愈
  • 趣闻 若雁君
  • 趣闻 平春
  • 趣闻 颜将散
  • 趣闻 我自知
  • 趣闻 小枫
  • 趣闻 修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