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清明风俗

绍懿桑

潮汕清明风俗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演绎而来的民间传统节日。清明时节,大地回春,绿草如茵,万木吐翠,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洁畅而清明,呈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清明节故此得名。按阳历计在每年4月5日或4日(阳历二月平或闰而相差一天),今年的清明节在4月4日。清明节各地风俗各具特色。潮汕地区的清明节,也有其浓厚的地方色彩。

清明节在家祭拜祖先除了丰盛的祭品外,一般不能缺薄饼。薄饼分饼皮和饼馅两部分。饼皮用面粉拌水搅匀成糊状在热煎铁盘烙成一张张薄如纸的圆形饼皮备用。馅分咸、甜两种,咸由蛋丝、猪肉丝,香菇丝、豆芽、韭菜等熟料,再用薄饼皮把上述熟配料卷成圆筒状即成;甜的把“糖葱”用薄饼皮也卷成圆筒状就可食用。午餐除了有丰盛的食品之外,一定要吃薄饼。

在家中祭拜祖先吃完午餐后,一家老少便前往扫墓。到了祖先坟前,先把杂草、杂藤拔除,打扫干净,再把红、绿漆油依石碑上面的字重新涂写。接着在坟身上培土,按往年既定地界压上纸条,据说这是为死者还地租。经过一番整理的祖坟显得十分悦目。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才开始摆上供品祭拜,并烧钱纸。烧钱纸要特别注意防火,有的人家自带铁桶烧化,也有的改成敬献鲜花。因为诸多礼节离不开“纸”,所以扫墓俗称“过纸”。祭拜的礼节完毕,家人便在墓前聚餐。

扫墓礼成饭后,家人乘此机会“踏青”,巡游一番,呼吸山间清新空气。入暮方归家。也有的人另择闲暇时光,结伴郊游“踏青”,欣赏大自然的春光美景,也有的乘兴赋诗,不亦乐乎。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东京(宋时都城开封)仕女郊游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描绘了彼时京都清明时节的盛况。

潮汕旧日清明风俗,乾隆《南澳县志》记载最详:清明日,人家展谒坟墓,舆步壶浆,或挂纸,或祭扫,络绎郊原,祭毕,藉草衔杯,递为酬劝,薄暮乃归。

这里所记的节日活动,实际上包括祭扫祖墓和踏青游春两个内容。

扫墓,潮汕人又称“挂纸”或“上坟”。谓之“挂纸”,是因为清明扫墓时,松楸丘陇间到处都悬挂着纸钱穴乾隆《揭阳县志》雪。用纸代钱帛以祭死者,或者与佛教有关,唐高宗时,潮州刺史唐临的《冥报记》就写到这种做法。唐玄宗天宝年间寒食禁火法令十分严格,民间扫墓时不敢用火焚烧纸钱,挂纸于坟丘间的风俗,大概起于此时。

清明踏青的风俗宋代已经形成。《东京梦华录》写汴京士民清明节出郊扫墓,“四野如市,往往于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明代,南方这种习俗更为常见。谢肇淛《伍杂俎》就说:“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乌履相望,日暮,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这段描写与上引《南澳县志》何其相似。原来,明代中期以后,宗族制度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扫墓也成为敬宗以睦族的手段。同样,带有娱乐联谊性质的踏青春游活动也可以促进家庭以至宗族之间的和睦团结。于是,在清明扫墓的同时踏青春游,就不足为怪了。在潮汕,清明扫墓时宴饮于郊野是常见的。有的地方甚至“俗尚鼓吹,多放铳炮”穴《普宁县志》雪,山林间,充满喧闹欢乐。

潮汕地区,清明有吃薄饼和石本仔的习俗。古俗,立春日食春饼,只有闽粤之间漳潮是在清明吃春饼。这种习俗的起因,在漳州有一个传说:清初,郑成功攻漳州,守城而死者无棺可敛,只能用草席卷了下葬。后来,清明就用卷薄饼来祭拜他们,以示纪念。民间遂有清明吃薄饼的习俗。潮汕并无此说,是否为信史,实在不可确知,但不妨姑妄听之。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俊美桑
  • 趣闻 红领巾
  • 趣闻 泽语氏
  • 趣闻 一别两欢
  • 趣闻 婀娜氏
  • 趣闻 高寒君
  • 趣闻 浓绮
  • 趣闻 力勤酱
  • 趣闻 倾城恋
  • 趣闻 拾荒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