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榆村寿辰礼俗(2)
靖易桑
寿辰正日,清晨鸣放鞭炮,亲族好友登门贺拜生日。早上先吃鸡蛋、茶点,然后吃寿面;大户人家还有请全村、全族人吃寿面的,未到的还要送上门;普通人家也要给左邻右舍每家送去两碗,而且寿面必须用红茶盘托着,以示诚意,当然寿星也会受到众人的祝福。拜生日一般只限于贺客,安排在下午进行;届时,寿星回避,寿堂上虚设空座(双寿——夫妇齐眉者即设双座),贺客轮流向虚座行礼,儿孙侍立一旁答礼。当晚设寿宴,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寿星坐首席,接受众人一一敬酒。有的官宦人家或富户,还有请来戏班唱祝寿戏的,整日丝竹之声不绝于耳,煞是闹热喜庆。
还有人家为已故的父母、祖父母做生日的,称为做阴寿,有的甚至当作喜事来大操大办;一般小户也要焚烧几身纸扎的衣裳和箱笼,搞八碗菜,上香祭祀一番。
庆寿的实质,一为贺,贺其有寿;二为祈,祈之更寿;这种观念还体现在一些并非“
大生日”(十年一次)的年龄段内,其表现形式就是实实在在的“祈寿”。据说,人生在世有许多“关节”,诸如二十三岁“罗成关”、三十六岁“本寿关”,要想长命百岁,只有进庙烧香拜菩萨,祈求神灵护佑顺利过关。老人到了六十六岁时有一个坎儿,俗谚云:“年到六十六,阎罗王要吃肉。”怎么办呢?说难也不难,只要在生日的那天吃了女儿送来的猪肉就没事了;有的还把肉切成六十六小块,若能一口气吃完,不仅度过难关,而且还能更加长寿。“七十三,八十四,阎罗王不请自家去”,这两个年龄段因孔子是七十三岁死、孟子为八十四岁亡而成为芸芸众生寿源之大忌;每到了这两个生日,老人若能吃到女儿亲手烧的活鲤鱼,那么在这道“关”前,就会像活鲤鱼那样一蹦就蹦过去了;万一弄不到活鲤鱼,也可以偷偷地吃下由女儿亲手煮的鸡蛋,只不过吃前先要在门枕上磕几下,以此象征神不知鬼不觉地过了关。这种用吃肉、吃鱼和吃蛋的办法来“祈寿”,无疑是很荒谬的,但在客观上却解了老人的馋,还了女儿的愿,在物质生活还很贫乏的年代,这种风俗还是很有人情味的。榆村还有句“做七不做八”的谚语,八十岁生日既不能像七十岁那样提前一年做,更不能在当年庆贺,只有等到下一年再补;这是因为下一年为八十一岁,又是道“大坎儿”,九九八十一为数字算尽之意,届时如不礼神祈寿,便有人寿之劫,而寿庆时就有乞求神灵禳解凶厄之举,故此八十一岁做八十岁寿辰,更有可能添寿。?
榆村地区旧时还有借寿的习俗。俗信,人的寿源长短都由上天神灵掌管,能活到多大的岁数早已内定,所以就有了“阎罗王要你半夜死,不会留人到五更”之说;但又以为神灵还是富有同情心的,只要以“孝”去感动他,也是可以通融的;于是,寿数也就成了物事,相互之间可以借用。借寿,无疑是最大的“孝心”:家中老人病危,无药可救,一般认为是寿源已尽;若不想让老人死去,做儿子或女儿的便斋戒沐浴,泣告神灵,愿减己寿若干年,以延长老人之寿命。如老人果真转危为安,那就表示神祗已批准“借寿”了,赶紧送香烛、许愿语,祷谢上天;若是无效,出借寿数之人要立即祷告于天,取消前愿,以免冥冥之府有所贻误,否则救人不成又折了自家寿源,那就划不来了。这类充满迷信色彩的“借寿”方式现在已经绝迹,不过,作为一种民俗遗存,还是颇有研究价值的。另外,尚有“增寿”、“折寿”之说:为人行善心,做善事,称为“积阴德”,可以增寿;反之,如作恶多端,危害乡邻则叫“损阴德”,必定折寿。这些虽不属于寿诞之仪礼,但也属于人寿观念,彼此互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