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文庙(2)
幼柔
哈尔滨文庙 祭孔大典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古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祀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奠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高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
哈尔滨文庙秉承孔庙祭孔传统,在建国前曾举办祭孔大典三十余次。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文庙的祭祀活动一度沉寂了60多年,从2006年起恢复这一传统礼仪活动后,于每年9月28日的孔子诞辰日举行祭孔大典,2007年又恢复了传统的古典式祭孔大典,复现这一文化奇观。
哈尔滨文庙的祭孔也是国家社会的礼制传承。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2月,当时文庙还未完全竣工,教育厅政务厅长就到这里进行简单的祭拜。1929年建成之后,哈尔滨文庙几乎每年举行春秋两次祭孔典礼。民国时期对祭孔仪式进行了一定改革,祭孔不再穿古代祭服,改穿蓝袍青褂,磕头改为鞠躬,献爵改为献花。
1931年3月的祭孔大典是由中国人主持的最盛大的祭孔典礼,大典由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主持,参加人员大部分是政府官员。伪满洲国时期祭孔大典被日本操纵,1933年伪满洲国将祭孔定为“国祭”,日本侵略者每年在文庙举行春、秋两次“祭典”,共进行了二十几次祭孔典礼。新中国成立后,祭孔活动一度沉寂,2006年起哈尔滨文庙恢复了祭孔活动,2007年,进一步添加了祭器、乐器、祭服等用具,在祭孔大典中恢复了八佾舞的表演。2008年和 2009年增设了钟、鼓,使祭典更加趋向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