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即墨城隍庙与城隍信仰
玮琪君
城隍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城市的保护神。《辞海》中,“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重要军事设施。后来,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即墨城隍庙的沧桑变革
城隍庙最早见于记载的为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则形成于南北朝,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明代城隍正式进入国家祭祀体制内,成为国家祀典。明洪武二年(1369)正月,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对应京都和府、州、县的等级,分别封为王、公、侯、伯。
即墨城隍为县城隍,受封为显佑伯。据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即墨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据《即墨县民政志》记载,元代即墨县城曾建有城隍庙,并设道会祀于庙内,由道行高的道士任职,处理各项事务),为当时县丞杨泰中所建,坐落于东门里神路街北端、东门里大街路北,东接文庙,西邻劳山书院,占地面积399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
据蓝章《重修城隍庙记》记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五月开始整修城隍庙,明正德十七年(1522)七月完成。蓝章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乞休得允,归养故里。见城隍庙衰败不堪,遂倡议整修城隍庙。经过3年多努力,城隍庙焕然一新,“作中堂六楹,以奉神主。后作寝四楹,又作东西庑十二楹,为堂之翼。外作重门,以严往来,门左右作堂八楹,以栖道流之司香火者,凡龛座、几案之设,法所宜有者,靡一不具。”据周如砥《重修城隍庙记》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三月开始整修城隍庙,万历三十二年(1604)五月完工。“殿易其倾圮,寝新其污坏,两廊诸司,拓为十二楹。凡楹之间,各为门,门各为匾额司其上。而此外为隶卒房二区。二门之内,东西为土地庙、鬼王庙二区焉。”此后,又相继经过多次整修。历次整修,城隍庙规模越来越宏伟,建筑越来越精巧,香火日益鼎盛。
1930年3月2日,受破除迷信思潮影响,萃英初级中学等校学生300多人将庙中城隍等塑像拉倒。随后,国民党即墨法院搬进庙中办公。1945年冬,国民党赵保原部驻扎即墨时,将城隍庙拆除。
即墨城隍庙的建构
即墨城隍庙坐北朝南,大门呈发碹拱形,门前两个石狮子,隔街对面有一座高大照壁,其上有一对蓝色“狮子滚绣球”浮雕。城隍庙有两个门,进得大门,走一段长约80米,宽约3.5米的长廊便是二门。二门两旁立有两根镌有楹联的石柱,其联为“积德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则昌,作恶不颓祖宗有余德德尽则颓”。门上方匾额为“不由人算”。匾额上方悬一比门扇还大的木质算盘,与匾额相烘托。二门通道两旁的木栅内分塑哼哈二将神像,高约2米。
沿石阶而下,为一大院落,设有钟楼、戏楼、土地祠、寝殿、十二廊坊、城隍庙正殿等主要建筑。院落内古木蔽荫,赑屃驮碑两米多高。院落东侧建有钟楼,西侧有厢房8间,里面住着道士。正中为戏楼,坐南朝北,正对城隍庙大殿,戏楼底座系滚洞,有东西南北四个拱门,人可通行,上为戏台。戏楼前台飞檐斗拱,上方匾额为“勿作戏观”,舞台出入场门匾额为“龙飞”“凤舞”。戏楼是城隍庙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建筑。有了戏楼,才有了歌舞演艺、人神共娱的戏场,既能祭祀神灵,又能丰富民间的文化生活。
戏楼以北是院子,往北、往南、往东都能出去。中间有一木质牌坊,牌坊东侧是土地祠,西侧为牛马王庙,牌坊北面是城隍庙正殿,为5间出厦建筑,门上匾额为“正直无私”,两旁的楹联为“想前世应以注定何必急急忙忙干些歹事,了今生不能常在就该干干净净做个好人”。殿内的阁龛内祀城隍坐像,两侧的楹联为“举念须检点上有神明下有鬼,做事看报应远在儿女近在身”,据说这楹联是郭琇题写。神像既有画在墙上的,也有雕塑的。
城隍庙正殿前,有东西厢房各6间,名曰“十二廊”。十二廊坊是城隍庙里非常重要的结构,是过去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之所以叫十二廊坊,是因为前面有走廊,走廊里有十二幅绢底轴装挂画,画着十殿阎罗管理地狱的情景和人们生前作恶、死后受罪的因果故事。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十二廊坊被拆除。
十二廊坊的西南设有方形巨石,上刻“望乡台”三字。城隍庙正殿后面为中院,有坐北的3间殿宇为城隍寝宫,内塑城隍“夫妻”坐像。出寝宫北进,最后面是一处二层楼房,设可移动的城隍木制坐像,供城隍出巡时用,楼下则陈列着城隍出巡时的衣甲、兵器及轿子等一应物件。
即墨城隍信仰及民俗文化活动
随着时间推移,即墨城隍信仰在社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民国年间城隍庙是全城庙宇中香火最盛、信仰最多的庙宇之一。有了城隍庙,就有了城隍祭祀。城隍祭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官方祭祀,一种是民间祭祀,也因此衍生出多种民俗活动。
据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每岁仲春、仲秋、上巳日致祭,共一坛,设神位三,风云雷雨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县官主之,余陪祭。”“每月朔望,县官率僚属拜谒。”即每年农历二月、八月、三月初三,祭祀风云雷雨神,要请城隍配享。每月初一、十五县官均率僚属拜谒。
民间祭祀城隍神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城隍出巡和庆寿活动,出巡和庆寿活动在即墨一直延续了500多年。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一为城隍出巡日。据说,这三天,城隍爷要到厉坛(祭天祀鬼神的坛)主持“众无名鬼神”受祭,俗称城隍出巡。清明节前后第一次出巡叫收鬼,七月十五第二次出巡叫拷鬼,十月初一第三次出巡叫放鬼。每次出巡时,人们用轿子将城隍爷木制坐像抬着经东关大街,到北关“孤魂堂”,在此休息时,县官要亲自到“孤魂堂”迎接,演一出阴阳“父母官”拜会的古代民俗故事。午饭后,再由北关经西关、南关,于晚上将城隍爷送回城隍庙。往返路上,鸣锣开道,鼓乐喧天,鞭炮齐鸣,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旧时,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五月十三日为“城隍爷爷、城隍奶奶”生日。这两天,城隍庙的戏楼都要设班唱戏,为其庆寿。同时,城里关外及四乡八疃的善男信女们都争相来庙许愿、还愿,香火极盛,形成了较大庙会。庙会期间,城隍信徒的聚集往往会引来各种小商小贩。在这里日用所需精粗齐备,雅俗皆齐,具有很强的商业性质。另,各种具有地方色彩的技艺表演也层出不穷,大量民间艺人不请自来。因此城隍庙会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人们的娱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