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安城北老虎庄的传说
颜将散
文安城北不远有条小白河,河上架的桥叫老虎庄大桥。为什么叫老虎庄大桥呢?原来过去这儿有个村叫老虎庄,位置就是现在桥东北边的水坑。这个水坑原来很大,水深数尺,从来没干过,岸边芦苇丛生。
相传很早以前,这一带水草茂盛,人烟稀少,没什么村子。只有北边有一个村叫樊家庄,经常有虎狼出没,咬伤村民及行人,人们十分恐惧。后来有一过路僧人,功法高强,手持钵杖降服了一狼一虎。村民们为了纪念他,在村南修了一座庙供奉。于是村名也由樊家庄改狼虎庙了。现在叫南阜庙。
当年僧人除狼虎,这只老虎是雌虎,另有一只雄虎侥幸逃脱。但这只雄虎由于留恋雌虎,并没跑远,往南跑出十多里地就在老虎庄大桥这一带藏了 起来。当时这里杂草丛生,芦苇遍地,一片荒凉。老虎昼伏夜出,不断伤害过往行人。
这一年,从南方来了一位云游的年青人,这个小伙子姓明,长得五大三粗,身背宝刀,武功高强。听说这里老虎伤人,决心杀死它,为民除害。于是隐藏在芦苇丛中,等待老虎出来。到了夜里,老虎出来觅食,发现苇丛中有人,便直扑过来。姓明的青年凭借月光,抬头一看,只见这只大老虎眼似铜铃,嘴如血盆,甚是吓人。但他一动不动,静观其变。
老虎慢慢走近,突然跃身而起,向年青人扑来。几乎是同时,年青人不慌不忙,纵身跳起,如飞一般骑到老虎身上,一只手揪住老虎的耳朵,另一只手抽出身上的宝刀,狠狠地向老虎猛砍。老虎上蹿下跳,一头一尾左右摇摆,大声吼叫。可任凭老虎怎么折腾,年青人骑在老虎身上就是不下来,用宝刀向老虎头上猛砍。连砍数刀之后,老虎头上鲜血淋淋,气息渐渐微弱。这时年青人才从老虎背上下来,对准老虎的腹部连刺数刀,直到老虎倒地死亡。
从此之后,这里再没有老虎出来伤人。后来,明氏年青人娶妻生子,便在此地定居下来,并逐浙发展成村落。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打虎的英雄,于是这村子起名叫明虎庄。明虎庄人口繁衍很快,村子越来越大,当时便有“北有狼虎庙,南有明虎庄”的说法,两村相隔十余里。
一晃到了明朝初年,燕王朱棣当了皇上,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为了平定北方,他亲率大军从南京向北京杀来,人们称为“燕王扫北”。燕王扫北经过明虎庄,见这里地势宽阔,便在此安营扎寨。燕王叫来当地百姓,问这村子叫什么名字,人们说叫明虎庄。燕王听了暗自吃惊,心想:明虎,明虎,这不是说大明朝象老虎吗?于是叫来村里管事的,下令改村名。皇上的圣旨谁敢违抗?人们商量来商量去,于是改明虎庄为老虎庄。这老虎庄仍然是明氏家族居住,过着平平淡淡的农耕生活。
老虎庄北边不远有条大河,叫金龙河。明朝成化年间,这条河经常决口,附近村民深受其害。有一年秋天,连续七天下大雨,金龙河水暴涨。突然一天夜间,金龙河决口,凶猛的河水咆哮而来。由于老虎庄地势低洼,水流又快又急,一夜功夫,把个老虎庄冲了个片瓦无存,整个村子变成一个大水坑,明氏族人死伤无数。待大水过后,一些幸存者纷纷外逃,搬到邻村滱皂店(今大叩皂)居住。人虽搬走了,但老虎庄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下来。
清朝道光初年,居住在滱皂店村的明氏族人,因与马庄村的齐姓有姻亲关系,又从滱皂店搬到马庄,一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