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节日(2)
诗性靡
正月十五
供“托博如坎”(即火神)和“吉雅奇”(畜神),主要以奶粥和乳制品为供物。人们串门相聚,举行娱乐活动。正月十六这天,人们清早起来,争相为别人脸上抹锅灰,认为是吉祥的表现。
农历二月初二
认为是龙抬头的日子,停止生产劳动,尤其是打猎。这一天不动刀斧等有刃的工具。
清明节
鄂温克语叫“汉西”,这天主要是祭奠死去的先人,备菜、酒和乳肉食物,向坟地扔酒,并用金银箔纸制成元宝和日、月烧掉。传说死人的灵魂在这天要还乡探亲,行祭是让死去的老人有吃、有穿、有钱花。
敖包会
原先是宰杀牛羊作为祭品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祭敖包的宗教活动。一般在农历四五月间,选择吉日举行。行祭前一般先举行赛马,多由青中年男子参加,表演着各种惊险动作。赛马完毕,由喇嘛在敖包前焚香燃灯、诵经致祭。尔后,即举行摔跤表演赛。现在,敖包会上举行的这些赛马、摔跤等活动已成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喜庆节日。
那达慕
原为祭祀集会,如同敖包会一样。“那达慕”系蒙语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它是蒙古族、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共同的节日,但都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每年夏秋之际举行。节日期间,各地鄂温克族农牧民都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头包各色头巾,骑着马,赶着牛,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地汇集于约定地点,进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及祭祀活动。解放以后,那达慕的活动内容已有根本性的改变。健康的文体活动取代了过去的宗教祭祀。那达慕大会已演变为农牧产品的集市贸易和物资交流大会。盛会期间,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购销两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米阔勒节
“米阔鲁”是鄂温克语的译音,庆丰收之意。米阔鲁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等地的鄂温克牧民欢庆丰收的节日,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为期一天。聚居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牧业,住蒙古包,随季节逐水草而迁徙。他们有丰富的畜牧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高山之巅,脱下帽子可知风的强度,观天象可知暴风雪的即将来临,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鄂温克牧民,从孩提时就受到了环境的熏陶,七岁男孩开始学骑马,以后逐渐参加赛马,学习套马、驯马的本领。
五月下旬,春光明媚的牧场,花红草绿,水草丰盛,接羔工作紧张而又忙碌。碧绿如茵的草原上,到处可见白云般的羊群和飞奔的马群,充满无限生机。鄂温克人每年于此时欢庆丰收的节日期间,人们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亲朋好友互相帮助,给牲畜拔坏牙,打烙印,剪鬃和打耳记。穿着羔皮筒裙的姑娘们,双手忙着抓羊羔,抱在怀里抚摸着,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骠悍的小伙子矫健地跨上最好的“杆马”,挥舞着长长的套马杆追套烈马,草原上腾起阵阵尘烟。每当套住烈马时,强壮的骑手们便一拥而上,跳上马背,拉住马尾,握紧马耳,刹那间将马摔倒在地,开始剪马鬃、马尾。若是四岁马,还要在臀部打上烙印作为标志。整个过程非常紧张而有趣,这是牧民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入夜,青年男女环绕篝火,手拉手自左向右转动,一人领唱,众人相合,载歌载舞。舞步刚健有力,节奏感强,具有草原的独特风格,热情好客的鄂温克人,待人诚挚,节日期间总要准备下丰盛的手扒肉、美酒和其它食品,宴请所有参加生产活动的客人。大家逐家吃喝,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