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泗州戏

曼萍子

安徽泗州戏

泗州戏旧时称拉魂腔,起源于江苏梅州(即江苏省东海县),发展于安徽蚌埠,为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泗州戏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淮海戏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的,属姐妹剧种。

早期泗州戏表演形式非常简单,最初是一个人的自打板自演唱,或自拉琴自演唱,有明显的说唱和沿门乞讨的痕迹,后来发展为有八、九个人合作的小戏班。有所谓“七忙八不忙,就个人看戏房”的说法。早期的演出以柳叶琴,俗称“土琵琶”外带梆子、小锣伴奏。以“帮腔”弥补音乐氛围的单调。直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才有固定班社的剧场演出。老艺人徐步俊、魏月华、马兰玉等人进入皖北交通枢纽城市蚌埠的演出,一般视为是泗州戏的正式进城。

泗州戏在唱腔上讲究自由无拘,要求伴奏“跟着演员的演唱走”,艺人们把这种形式名之为“怡心调”。其女腔常常在尾音处突然翻高八度,拖一个小小的、上翘的尾巴。明快野艳、风情万种。“拉魂”也常在此处。

泗州戏的过去是在民间小唱和花鼓灯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表演基础是花鼓灯舞蹈的“压花场”。“压花场”有许多不同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蛇脱壳”、“燕子拨泥”、“白鹤亮翅”、“浪子踢球”等。有人甚至说它是“用花鼓灯‘跳’出来的戏曲”,或“用泗州戏‘演’出来的舞蹈”。

泗州戏有大剧目67出,折子戏和小戏80出,“小篇子”200余篇。但经常上演的,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还主要是小戏、折子戏,并且以现代生活小戏为多。

扎根皖北平原的沃土,紧傍火热的农村生活,是泗州戏风采和魅力的源泉,也是泗州戏活力四射的因由。

目前,泗州戏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4名,市级传承人3名。

内容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