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四大出发地
思柔酱
上世纪三十年代, 为了北上抗日的共同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红25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6军团等4支部队,先后在4个不同时间、从4个不同地点出发,迈出了艰难的长征。
第一支部队:中央红军(后称红一方面军),长征第一渡:于都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分别从福建的长汀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往于都集结。10月17日至20日,中央红军主力等从于都河(贡水)的8个渡口渡河,开始长征。
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历时1年,经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出发时人数为8.6万人,到达陕北只剩约7千人。
于都地处江西省南部。东邻瑞金市,南连会昌县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于都这座建置于汉代,古名雩都,并有“六县之母”之称的小城,至今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然而,它真正名垂青史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平缓朴实的于都河从这里已流过了千百年,如果不是因为长征,它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河流,但从1934年10月起,于都河渡口成为长征第一渡。
于都东门渡口码头,留有一小段的浮桥,岸边一块巨石上,有当年参加长征的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四个大字。就是在这个渡口,红军战士们成4路纵队,通过这座浮桥开始了伟大的两万五千里征程。无数的火把,将于都河水映得通红,映照着出征的队伍远去。
如今,河水依然静静地流,不变的是河水,变了的是河畔的纪念碑园,碑园中心的碧绿草坪上,高高地耸立着一座双帆型纪念碑,高10.18米的纪念碑寓意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及中央和红军机关于10月18日在东门渡口踏上长征征途;碑身为双帆造型,寓意是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顶端的黄色五星中刻有镰刀铁锤,红色碑园背景镶嵌着它,象征着红色的土地养育了革命战士;碑中间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九个大字。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于都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的出发地。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于都是“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开篇。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于都是“惊心动魄的史诗”的卷首。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笔下,于都是“中华民族伟大长征精神”的起源。静静的长征第一渡,以丰碑和纪念碑的名义,永远成为一道让世界惊奇的风景线,一个让中华儿女世代敬仰的永恒的红色景点。
第二支部队:红25军,长征出发地:河南罗山何家冲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奉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命令,由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历时10个月,转战4省,行程近万余里。出发时人数为2980多人,10月19日,与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会师时为3400余人。
何家冲处于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是河南省罗山县铁铺镇的一个行政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大出发地之一,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根据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命令,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带领下,由何家冲出发西进,红二十五军长征从此开始,于1935年9月到达陕北,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胜利完成长征,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何氏祠,即为当年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占地约400多平米的明初建筑,祠堂前后两栋各有5间,两边还有厢房,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的展厅,让八方游客重温红色记忆。
在何氏祠不远处,屹立着一株枝干粗壮的银杏树,历经800多年风雨,依旧枝繁叶茂,当地村民都叫它“红军树”。当年,红二十五军2980余名将士在此树下集合,出发开始长征。
第三支部队: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四川苍溪
1935年5月,红军第四方面军从四川苍溪县塔山湾(现更名为“红军渡”)等地渡过嘉陵江向西出发,策应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8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近1年半,途经4省,曾三过草地,行程1万余里。出发时为8万余人,到达陕北剩3.3万人。
第四支部队:红2.6军团(后称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湖南桑植
1935年11月19日,在贺龙、任弼时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在西康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两军会师后,红二、红六军团改编为红二方面军。10月22日到达宁夏会宁的兴隆镇、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11个月,途经8省,行程1.6万余里。出发时共2.1万人,到达陕北剩1.3万余人。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四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六万五千余里。长征道路的艰难程度是旷世未有,而红军行走的艰难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