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民俗文化
樱筱茉
衢州地处闽、浙、赣、皖交界之处,从雕刻建筑、饮食习惯到地方曲艺、民情风俗均深受周边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对吴越文化、徽派文化以及福建的八闽文化和客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因素兼容并蓄的基础之上,衢州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衢州地方民俗文化。
节日民俗
衢州历史悠久,人文丰富。古为百越之地,至今还有畲族留居于此。本区域以汉民为主,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数汉民的习俗一样,重要的还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原、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此外衢州人还过立夏、冬至、六月年、麻糍等节日。
春节通常除了年夜佳肴要准备外,通常还准备年糕、发糕、清明果、八宝菜、江山糕、索面、冻米糖和粽子。粽子在衢州不仅是端午的节日必备,也是过年的常备,各地还略有不同,龙游人爱发糕,江山人喜粽子,常山人好做索面。而年夜守岁是主要的内容,通常是要到12点才放鞭炮来辞旧迎新的!压岁钱还是小朋友少不了的最爱。
元宵除观灯外,通常要耍龙灯。
清明节要做的是清明果,一种以米粉为原料的小圆饼。这个节日要扫墓,有前三后七之说(清明前三日后七日都可扫墓)。
端午除了粽子,甜酒酿则是这个节日的主饮,另外还有茶食等零嘴食品,五花八门花样不少。端午是衢州人颇为重要的节日,故时衢州的小孩还都要穿肚兜带斗笠,这就是由一个典故《王志斩蛟》所带来的习俗。
立夏时值农忙,衢州农俗有吃麦饼、烧饼、油条的习俗,这一天不可少的菜色是苋菜,正当时的上时菜。
七夕这个节在衢州并不重要,但还是有的地方是要过的,相对来说后面的节日那就是要紧的多了!
七月半也称鬼节,期间有不少地方的要做焙糕(又名汽糕),部分农村要做京团(当地称京团粿)不同地方不同的过法,过七月半(中元节)一定要扫墓。
中秋节,月饼是食品中的重头,其中以杜泽桂花月饼最为特色,其为空心月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风味的融入,本地民风正被慢慢淡化!
重阳节州人多要登高,爬山自然是少不了,饮酒也是个内容,而各地要做麻糍也许就和秋收联系上了。
冬至在衢州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老衢州口中都有“冬至大如年”或“冬至当于年”的说法,这一天还有“有的吃吃一夜,没的吃冻一夜”的俗语。
在衢州农村北乡的姚家等,农村里还有过六月年的习惯,这还有典故,通常是农历的六月十五六号。这个年要将军挂门,以避瘟神。
此外江山有专门的麻糍节,用以庆贺一年的丰收,这个节日类似于庙会,要举行近一个月,从县城到各地乡里抬着五谷神和城隍爷游走。
过完八月中秋衢州农村里就开始庙会,衢州人俗称“赶会”从农历八月二十六高家会到九月杜泽会、莲花会等,类似于江山人的麻糍节,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清明果接待客人,庙会赶到哪,哪里就热闹,哪里就有的吃,这样还引来了不少专门赶会商家。
服装
故时的衢州人还有围汤布的习惯,一块汤布围在腰间即当得腰带又当得毛巾。通过汤布还能分出人来,东乡人是白汤布,北乡人是蓝汤布等。
艺术
石雕;木雕;砖雕;徽式建筑。
宗教
衢州有世界三大宗教的教堂、佛寺和道家的庙观。
佛教市区原有明果禅寺、天宁寺、卫宁寺、毂宁寺、弥陀寺、祥符寺、白莲庵等。现存天宁寺,位于市区天宁巷内。弥陀寺,位于孔庙西侧的菱湖路(即现在的新马路)。境内较有名望的寺院还有大洲西山寺、东岳殿;九华山灵鸠寺;烂柯山宝岩寺等。
儒学的主要表现是宗祠,在衢州各地乡里还有不少名人的宗祠,如赵忭祠在市区钟楼底,唐初四杰之一杨炯祠,在今高家盈川。
基督教在市区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两派,新教在蛟池街,天主在府山。基督教在中国的全称是三自爱国教会,是个不受国外影响的独立的国人自己的教会。基督教传入衢州较早,史上还有著名的1900年“衢州教案”。
清真寺在市区下街,十字街头新华书店斜对面,主要是些来自新疆的维族人,在衢州多以烤肉串为业。
道教市区还有天妃宫、神农殿、城隍庙、周王庙等。原市区道贯巷内还有道观。
方言
衢州地区方言属吴语处衢片(另一说为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属吴语金衢片,开化县、常山县、江山市属于吴语上丽片),通行府城衢州话。其中各地又有细分柯城分市区和城郊;衢县分大南乡、小南乡、西乡、北乡等;龙游也分县城、南乡和北乡等。在衢江区上方镇讲龙游话;衢州市区小南门村江山移民多,年长者也通讲江山话;开化华埠镇由于非本地人多故通用华埠官话;而江山廿八都更多,仅镇内就有14种方言之多。衢州地理复杂、历史事件(战争、移民等)众多因此而方言众多,多受北部吴语、皖南徽语、江西赣语、闽北方言的建州语等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复杂多样,其中江山方言堪称是汉语活化石保留了不少古代词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衢州话指衢州市区的方言,属吴语,通行于衢州市区、巨化生活区及市郊,使用人口约40万,市区人和周围农村的人称衢州话为城里话或城里腔以作区别。
衢州话最大的语音特点是保留了中古全浊声母,声母分清音送气、不送气和浊音三组,保留入声韵,此外衢州话的词汇也更加存古,分文白异读,语法也和普通话及其他汉语方言有很大差别。
衢州话在历史上受到浙江官话杭州话的影响颇深,以至于衢州人不能与周围乡间人通话,反而能较容易地理解太湖片的一些方言。衢州、金华等地方言的文读系统实际就是浙江官话的地域变体。
杭州话对衢州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称代词“你”取代原来的“尔”。
音系统上主要是麻韵没有高化(大多数佳、泰、皆、夬韵高化不和麻韵相混)以及流摄一三等相混都有读-ei-。
声调方面,衢州话七个声调中阴平、阳平、阴去、阴入、阳入五个调的调值与杭州话完全相同,变调类型开始转变,单字调简化(80年前衢州话8个声调,现在只有7个)。
书院
南朝——齐(479--502年),徐璠之、颜延之于太末县创建蒙山精舍,课授生徒。著名学者徐伯珍(璠之之侄)继承叔父之志,迁蒙山精舍于九岩山,从学者众。这是衢州有史料对授学的最早记载。
克斋讲舍,又名衢麓书院,址在今讲舍街,衢师所在地。朱熹等曾讲学于此,明嘉靖年间,李遂为太守,政务之余也曾在此讲学,后五县之民,集资为李遂塑立铜像于讲学之所。
清献书院,位于城北书院村,南宋咸淳(1265~1274年)郡守陈蒙于赵忭故居创建书院。
鹿鸣书院,原西安县学,位于市区县学街,县治北面。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衢州知府谢最淳于县学东创建鹿鸣书院。先后多次修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改为求益书院。1902年并府学(正谊书院)为衢郡中学堂。
景濂书院,明嘉靖三十年,理学家周积回家乡江山县所创建的书院。
正谊书院,原衢州府学,位于府山西南麓。康熙四十七年,知府杨廷望改普润庵(尼姑庵)为府学,初名爱莲书院。乾隆十年(1745年),知府胡文缚重修,易名为正谊书院。1902年改为衢郡中学堂。
柯山书院(梅岩精舍)梅岩,位于烂柯山麓,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毛友、郑可简、郑待问等在此筑室,称梅岩精舍,南宋淳祐六年改为柯山书院。理学大师徐霖、历史学家马端临等先后担任山长(即校长),是宋元时期全国著名书院。
包山书院位于开化县马金包山之麓,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淳熙三年(1176年),芳名学者吕祖谦、朱熹等人曾在此举行“三衢之会”,影响深远。南宋时期,其于广信鹅湖、南康鹿洞、遂安瀛山书院并称江南“四大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