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人生三礼仪(2)
惜筠
成人之际的服饰习俗
少女长到13岁,即被视为成人。之前,头饰衣着不甚讲究,不包包头、多穿旧衣旧裤。而且不用费心学习纺线、织布、绣花、缝衣。13岁以后,母亲每年至少要为女儿缝制一套新衣,直到十六七岁出嫁之时。缝制新衣一般在“苦扎扎”、”干通通”或“最扎扎”的时节。成年以后,女子焕然一新、光彩照人。上穿黑色立领右衽长袖长衣,袖子由红黄蓝绿紫白多色布条拼镶成彩袖,长长的衣襟上绣有精美花边。长衣外加穿黑色对襟褂子,仅在领口用一枚大银扣。下穿黑色宽裆长裤。手腕戴珠链和银质手镯。此外,她们开始被要求成为一个懂规矩、有礼貌的女子——公众场合随时佩戴包头,系遮臀围裙,尤其在长辈兄长面前。如若疏忽,必将遭到长辈们的耻笑和非议。
与此同时,她们开始认真学习纺线、织布、绣花、缝衣等女红。家人平均每人每年需要两匹布。以成年女子双臂展开为“一攀”,一匹布一般有十二攀,相当于18米。通常要织两个整天方能完成。哈尼族织布机,看似简单,但必须手足并用方能操作。这种织机织出的布紧凑结实,称为“小土布”。哈尼族妇女忌讳在织机上哭泣,恐爱情和婚姻遭到不幸。此外,还有“男人犁田不能晚于十月末,女人织布不要迟于正月末”的俗语,忌讳在正月结束还没有织完布匹。显然,成年服饰习俗中蕴含了两层意味深长的内涵。其一,成年女子已经开始获得社交的权利,被获准妆扮如盛开的鲜花一般,以吸引蜜蜂一样的青年男子;其二,成年女子从此成为村落社会秩序中的一分子,必须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参与一定的社交活动,必须以端庄大方的服饰时常提醒自己角色的变化。前者通过促进人的繁衍保证村落的发展;后者则通过社会秩序化的角色要求保证村落的稳定。
出嫁之日的服饰习俗
新娘的嫁衣通常由细心的母亲准备。大多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家,自女儿13岁成人之时便开始逐件置办;经济条件差的人家只有在女儿出嫁前匆匆备齐。
新娘下身穿两条黑色土布长裤,在裤脚和膝下镶有两道精美花边。以两端绣有花纹的宽腰带系腰。崭新、华美的衣装已为新娘增添娇媚,她胸前、指间、腕间的银饰使其更加光彩照人。女儿即将远嫁,母亲珍藏箱底的银饰被一一取出,连缀银鱼、银铃、银葫芦、银针筒、银梳,甚至珐琅鱼莲的大串银链佩挂于胸前;精美的手链、手镯佩于左手腕儿间;但凡条件允许的人家,都会让自己心爱的女儿双手指间戴满银戒——左手每个手指戴上一枚;右手除了拇指每个手指戴上三枚!
新娘离开娘家时,还要戴上一顶精致的崭新篾帽,帽圈上系好了红线,红线上又系有给新娘哭嫁擦泪的毛巾。这顶用于新娘出嫁的篾帽,比平常的篾帽稍小,编制更为精细。除了篾帽,新娘还要背一个背篓、提一个提篮。背篓和提篮都是用竹子新编制的,背篓里装一套新被褥和洗漱用品,提篮内装婚前未完成的针线活。
到了新郎家中,一对新人先在厨房同吃糯米鸡蛋饭团,然后互相拴黑线于左手腕,表示从此双方灵魂稳固地拴在一起。
婚礼宴席中一对新人给长辈磕头祈福。德高望重的老人先吟唱“哈巴”赐福,给新人教导民族历史、待人礼数以及治家之道;然后滴酒赐福,新娘以衣襟接福;之后,众人给福气钱于桌上,新娘再以衣襟接福,随后纳于内褂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