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出家皇帝建寺洱源
彦鸽桑
宋、明两代,曾有三位出家皇帝在浪穹(今洱源)县兴建寺宇。宋朝时期,大理国九世圣德皇帝段素贞于观音山麓建龙泉庵,十一世孝德皇帝段思廉“于浪穹观音山建大兰若寺于观音箐”;明朝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逃亡,入滇,曾潜隐武定县狮山、保山市白龙山,后因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有司毁白龙山之庵”,于是“至大理之浪穹(今洱源)……募建庵”,成为后30年重要的潜隐、游方根据地。这在云南省范围内,除大理市外,绝无仅有。
1、龙泉庵
洱源县城北观音山麓新登村龙泉庵,为大理国九世圣德皇帝段素贞、崇圣寺大住持、伏龙法师于公元1066年创建。
圣德皇帝段素贞,于“宋仁宗丙寅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即位。……仁宗辛巳庆历元年(公元1042年)禅位为僧。在位十五年”(《南诏野史》)。
圣德皇帝段素贞,禅位“出家崇圣寺,任大住持。……后游天竺(今印度),归由西域至敦煌,转长安入五台,苦研佛学。又入南海普陀梵音洞,居一年;转峨嵋,居三载;归叶榆(今大理),四十八,居罗荃寺八年。后入浪穹(今洱源县),建蓝若寺于观音山麓(即今新登村龙泉庵)。坐化时(公元1090年),年七十九。寺后有伏龙法师舍利塔,内置舍利七枚于金盒。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为土人盗墓掘走”(《大理古佚书钞·三迤随笔·素贞出家事》)。由此记载知:圣德皇帝段素贞于1066年(段思廉正德五年,宋英宗治平三年)56岁时到洱源县,建龙泉庵。公元1090年(段正明建安8年,宋哲宗元右五年)七十九岁逝世,在龙泉庵修行24年。
新登村后的山脉,目前,常称三台山,知其为观音山的不多了。之所以称名观音山,是因为有“石观音,在治北五里新登村涧中,削立苍崖,撑开古洞,壁上现石观音像。北向趺跏坐,瓶钵宛然,有现身渡世意。巧自天成,不假雕凿”(《浪穹县志略》)。
2、大兰若寺
洱源县城北观音山观音箐大兰若寺(寺名无考),为大理国十一世孝德皇帝段思廉、广德和尚、本源大法师于公元1091年创建。
孝德皇帝段思廉,于“宋仁宗甲申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即位。……神宗乙卯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思廉禅位为僧,在位三十一年”(《南诏野史》)。
孝德皇帝段思廉,“四十八……禅位,出家无为寺,建云栖禅堂于寺西北雪兰坪。时有中原高僧普明游南中,与思廉识。普明善知识,精佛理。思廉拜明为师,佛号广德。随师遍游中原名山古刹。六十四返大理,于浪穹观音山建大兰若寺于观音箐(即新登村涧),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有弟子百人,皆以‘止观之道’静修,建禅台于恭罗崖。崖有仙猿数十,亦学广德坐禅,与僧善处而不惊。寺僧多舍食喂猿,猿亦常为寺僧采药、寻薪。广德每年必返朝,为诸臣讲经,国人称思廉为老活佛”(《大理古佚书钞·三迤随笔》之《蒙段诸异僧·广德高僧》)。
段思廉出家无为寺后,还曾“入白崖水目山(今祥云县水目山),建水目山八寺,号本源大法师”(《大理古佚书钞·三迤随笔·孝德皇帝段思廉事》)。
广德和尚、本源大法师,卒于宋徽宗己亥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十二无疾终。建舍利塔于玉案山”(《大理古佚书钞·三迤随笔》之《蒙段诸异僧·广德高僧》)。
由上述记载可知,观音山观音箐大兰若寺建于公元1091年(段正明天右元年,宋哲宗元右六年),孝德皇帝段思廉在人如自然和谐的观音山观音箐大兰若寺“以禅养性,以禅修身”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