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黄陵县轩辕庙
赴情深
轩辕庙,也称黄帝庙,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名冠天下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位于黄陵县县城北面,有“华夏第一陵”之美称。
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
轩辕庙的主要建筑有庙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和祭祀广场及祭祀大殿。庙院内最主要的建筑是“人文初祖”殿,初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人文 初祖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门额上悬挂着程潜先生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写的“人文初祖”四个大字。
轩辕庙总占地面积26亩。主要建筑沿南北轴线顺次排列为庙门、诚心 亭、碑亭和人文初祖大殿,东侧为碑廊,西侧为接待室和文物展室其风格多为明代歇山形建筑。
庙内共存放古今石碑五十余通。这些石碑有北宋以来的“御制祝文”、名人题咏和重修碑记,包括孙中山、蒋中正、毛泽东的诗文、题字和祭文。由江泽民、李鹏为黄帝陵整修工程的题词以及董建华亲笔题写的“香港回归纪念 碑”也赫然立于庙内,给这座千年古庙增添了时代气息。
黄帝陵轩辕庙始建于何时,因史籍阙载,目前尚无定论。据《黄陵县志》记载,此庙始建于汉代。王莽建立政权后,曾“遣骑都尉嚣等,分治黄帝园于上都桥”,颜师古注曰:“桥山之上,古曰桥”(《汉书·王莽传》)。王莽并于“地皇元年……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余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庙。……九庙:一曰黄帝太初祖庙,二曰帝虞始祖昭庙……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庙半之”(《汉书·王莽 传》)。
以前记王莽令骑都尉修治位于上郡桥山的黄帝园来看,此黄帝太初祖庙当在今桥山。《册府元龟》记载,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从之”。可见,汉代所建立的轩辕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战乱,至唐时已基本湮灭无存。
唐代宗时重新于黄帝陵建轩辕庙,遂成后代历朝祭祀黄帝的场所。宋开宝五年(972),宋太祖赵匡胤降旨,修葺功德昭著的前代帝王祠庙,“坊州黄帝庙,即其一也”(见轩辕庙内碑廊宋李《黄帝庙碑序》)。但因旧有黄帝庙地势狭隘,不便于尊崇,同时也为避水患,遂将黄帝庙由原来的桥山西麓迁至桥山东麓(即保生宫、黄帝手植柏处)。迁移后的轩辕庙,占地面积有所扩大,还重新修建了庙院、山门、过亭(现诚心亭)和大殿。现今的轩辕庙,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葺完善而成的。
元泰定二年(1325),轩辕庙西院保生宫发生火灾后,泰定帝下诏保护黄帝庙宇,严禁破坏黄帝庙宇建筑设施,禁止砍伐柏树林木,并下令着专人看守保护(见轩辕庙内碑廊元《圣旨碑》)。
这个圣旨是现存最早的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到了至正元年(1341),元惠宗降旨,将轩辕庙西院被焚毁的保生宫重新修复。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规定对轩辕黄帝的祭祀,皇帝要亲自撰写祭文,派遣重臣前往参加祀典,要“御制祝文”(即祭文)并要刻石留存。洪武三年 (1370),朱元璋派遣秘书监丞陶谊等人对桥山黄帝陵庙进行勘察,得知黄帝陵庙年久失修、损坏很大,即拨出银两,令陶谊等人负责修缮。天启元年(1621),对黄帝庙再次进行整修。其时不惜工本,遍求各地上等材质,寻访优秀的工匠,纠合宜君、洛川两地民工,耗时一年,对黄帝庙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
整修后的轩辕庙,“制东西长廊,并内外诸户,竖碑亭,更囗享胙各所”,不但增加了东、西两个长廊,而且新修了数处耳房和碑亭,以及供陈置祭祀品的场所;重新绘画后的黄帝雕像,“垂旒正笏”,烨烨生辉;整个大殿看起来也“栋宇辉煌”,所供奉的祭品“牲修洁”(以上见轩辕庙内碑廊明《轩辕黄帝庙重修记》),充分显示黄帝庙的煌煌大观。到了崇祯九年(1636),明王朝对轩辕庙再次进行整修,这次整修,“计补修正殿六楹,葺治大门、二门共八楹,筑垣墙壹佰壹拾”(见轩辕庙内碑廊明《轩辕黄帝庙重修记》),使黄帝庙更加宏伟辉煌。
清世祖登基后,“以帝命肇祀于庙”,在黄帝陵轩辕庙进行祭祀。康熙初年数下诏令,命中部县知县先后多次对黄帝陵庙进行整修和保护。据史籍记载,有清一代,维修黄帝陵庙十余次以上。据史籍和碑刻记载,清代对轩辕庙的整修,计有康熙六年,“太守王公(廷弼)详请重修”(《重修轩辕黄帝庙碑》); 康熙十九年,“知府王廷弼重修”(《重印陕西中部县志》);康熙三十四年,“邑侯李暄重修”(《重印陕西中部县志》);雍正七年,“邑侯何任详请重修”(《重印陕西中部县志》);雍正十二年,陕西直隶州知州李如沅详请重修(《轩辕黄帝庙重修碑记》);乾隆二十五年“邑侯巩敬绪详请重修”(《重印陕西中部 县志》);乾隆二十六年,高麟勋详请重修(《重建轩辕庙记》);乾隆三十七年“邑侯董延楷详请重修”(《重印陕西中部县志》);乾隆五十五年,“邑侯罗南英详请重修”(《重印陕西中部县志》);嘉庆十二年,“邑侯丁瀚现在详请重修”(《重印陕西中部县志》)。据碑刻载,康熙六年(1667),下诏整修黄帝 陵轩辕庙,除对大殿、两门、碑亭整修外,又于亭中作《唐宋元明碑序》以竖之。乾隆二十六年(1761),对轩辕庙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整修,“采木于山,取水于渊,罗匠氏于他邦。范金合土,以冶以陶,以以筑,以绳以直,以斫以甍,以黝以垩,以绘以朱。
其坍者、缺者、蚀剥者、裂而张、隙而渗者、湫不可足者、凹凸而失平者、横斜偏曲不如法者,莫不一一举而新之。是役也,经始于秋七月之望日,报竣于冬十月二十有一日。于帝所居正殿,易其鸱尾,更其瓴;琉璃,分道 一色。其间为碑亭三楹,为更衣亭三楹。为大照墙一,衡三丈有奇,高半之。为左右翼墙各一,长各六丈。照墙外为石坊,石有一丈,如其长之数,而作砖栏以卫之。为宫墙一百六十丈有奇,庇之以木,脊其巅以之。门内外暨碑亭南北作中甬道三十余丈,缘之以石,如其长之数,而两之。事皆似因,其功实倍于创”(见轩辕庙内碑廊清《重建轩辕庙记》)。经整修,黄帝庙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民国二十八年(1939),陕西省政府令设黄帝“陵园管理处”,对黄帝陵庙进行了一 次大规模地维修,“凡大门、享殿、围墙及聩缺者,均加葺 补”。并对庙产进行了清理,共得庙产地121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对黄帝陵和轩辕庙的整修和维护更加重视。1959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曾拨15.5万元,用以重修轩辕庙,凡“修建宫室大殿七间、后房七间、碑室五间”(轩辕庙内碑廊《重修轩辕黄帝庙记》),国务院并确定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1992年扩建整修后的轩辕庙建筑以汉代风格为基调,形式结构取法于汉画像石,多为石造建筑或仿石建筑,着意突出石材本色,充分体现了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