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婚嫁习俗(4)

雁桃酱

出厅请内马

结婚的第二天早上,新娘出厅堂问候翁姑及长辈,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后下厨房把水缸的水挑添至满,并下厨房第一次作炊事,即古诗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婚夫妇来到厅堂,拜祭祖先。然后,新娘的兄弟(一般是最小的弟弟,俗称“舅仔”。)来了,请新娘偕同新郎回娘家拜见“娘家”长辈亲友。这些风俗俗称“请内马”或“请仔婿”。娘家设午宴款待,俗称“仔婿酒”,酒后新郎跟大爷先告辞回去,新娘则等到黄昏时才返家,带回童子鸡一对,红纸封腰的甘蔗一双,祝愿从头到尾夫妻和气,日子甜蜜。去时新娘坐轿在前, 回程时在后;古时是骑马回门,故俗称“请回马”。

据说春秋时,大夫以上嫁女,用车马送到夫家。这马就留在夫家。表示新娘不敢认为夫家已真正接纳了她,留着马,一旦被丈夫遗弃,就可以骑着那马回娘家。三个月后,夫妻感情已牢固,夫家就派个人,把马送还女家,表示夫妻可以白头到老。这就是“反马”的意思。可见最迟在春秋时代,已经有“反马”的礼仪。莆仙“请内马”的风俗来自古代的“反马”。

春秋时妇女地位低,三个月以后才“反马”,现在莆仙第二天或第三天就请“转马”了。莆仙地区没有什么马,“请内马”只是个仪式而已。去还马的是陪伴他们的大爷或新郎本人,顺便带新娘回娘家。

妇头回走

婚后第三天,女方家要备办“换花篮”,由“舅仔”送到男方,看望才出嫁的亲人。“换花盘”有红白纸花等,白花象征得男孩,红花象征得女孩。然后,新娘第一次一个人穿蓝衣服回娘家拜访亲人。送年暝就是新婚第一年的农历腊月廿五日,娘家备办担盘给婿家送礼。礼物有线面、猪蹄、红米团 等,还有一对大红绸布金字的红座灯,由个6、7岁的小男孩送上门第二年起年年送的只是白纱彩绘的灯笼一对,加上一支小灯笼(叫灯仔)寓意“年年丁”。

生仔出月

人的诞生,俗称“生日”或“出饲”。婴儿降生,是人生的开始,也是人生的大事、喜事,家人欢欣,亲朋相贺。在莆田,孩子的诞生礼非常隆重,在婴儿降世后要持续整整一年。婴儿降生后十四天,就举行第一个仪式,叫“十四朝”,届时舅家要置办十全果为婴儿祝福,需备办手镯、脚镯、银锁、童衣、童帽、童鞋、襁褓等到女儿家贺喜。同时,还要送产妇必需的营养品,如公鸡、番鸭、鸡蛋、蛏干、虾仁、墨鱼干、豆腐皮、线面、糯米、黄花菜、红菇、桂圆干、红枣、莲子、芡实等。出生满三十天,进行第二个仪礼叫“满月”,俗称“出月”。

此时要做三件事:一是“洗儿”,旧法接生,婴儿要等到出月才给他沐浴。

沐浴时,先举行仪式,备礼谢神告祖,然后用“午时草”(端午节留下的菖蒲牡荆等干草)烧汤为婴儿洗澡。澡盆中放涂红铜钱12枚,请老年妇女(认为命好的)在厅堂上给婴儿洗澡,浴后水请一个男童倒在树根上,那红铜钱就作为男童的赏赐;二是剃头画桃。婴儿浴后,用洁净的剃刀剃去胎发,只在囟门处,留下一小撮。再由其父或其祖父用雄黄在婴儿头顶画个大桃,谓能使其聪明长寿(莆田对上当受骗者有“头底没有画桃”之说)。

之后,给婴儿换上新衣,戴上饰有“福”或“寿”字的小帽,挂上“长寿锁”,抱到厅堂拜祖先、拜灶公、拜长辈、讨“挂月豆”(红包);三是给亲邻小孩们分红蛋。这天产妇娘家送来的婴儿衣裤、鞋帽、襁褓、项圈、手镯、脚环等贺礼都要全部穿戴上,把喜蛋(熟蛋壳染红)分给亲朋好友,一双(2个)或两双(4个)不等,外婆家起码要五双。头胎婴儿若是男孩,还要办“出月酒”或演戏(一般是木偶戏)庆贺一番。

摸抓对晬

婴儿满一周岁俗称“对晬”、“摸晬”(抓周)。要举行“日晬, 盘试儿”仪式。这天婴儿外婆家送来小儿衣帽、鞋饰等。母亲给小儿穿上新衣服,然后在厅堂中地上放一只大“米筛”,内放剪刀、量尺、戥子、算盘、毛笔、书本、钱币、印章、镜子、鸡蛋等物,还有食物类,供婴儿抓取,以此卜定婴儿日后的前途、爱好。此称“试日晬”、“摸晬”。

“摸晬”时小儿要坐在一只小石臼上,意为坐石头上就有饭吃。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雁桃酱
  • 趣闻 婉丽
  • 趣闻 小酒窝
  • 趣闻 错与过
  • 趣闻 莎莎
  • 趣闻 拾荒人
  • 趣闻 夜半钟声
  • 趣闻 永梅
  • 趣闻 才艺
  • 趣闻 希荣君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