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宁都长胜陶器制作技艺
小简洁
宁都县长胜镇的陶器制作技艺,是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宁都长胜镇往南两公里处的窑下村,传承着一项有5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胜窑下陶器制作工艺。
关于这项技艺的来由,有一种说法是,明朝时期浙江绍兴一个叫张罗明的人带来了先进的制陶技术,进入清朝康乾时期后日渐繁盛。1958年,长胜陶器厂正式成立,1980年8月,面积11万平方米的富洲岗成为新的发展基地。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长胜陶器厂成为江西制陶业中规模最大的乡镇企业。
长胜陶器在质地、造型、色泽、文化底蕴等方面与其他陶器相比,都有其独特之处。
在使用价值方面,长胜陶器有着诸多优势。一是酒坛盛酒加热沸腾后,能保持量不少,味不变;二是油罐长年盛油无丝毫渗透和变质;三是耐高温、耐烧,使用时间长。
在文化历史价值方面,一是长胜陶器出现较早,解放初期专家分析出土的陶片后认为,周边留存有唐朝的遗迹,长胜陶器在历史上,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二是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对现今制陶业的发展有研究价值。
从历史、人文等考究来看,窑下村有400多亩耕地,百余户人家,地势平整,土地肥沃,农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古时有通畅的水上交通,现在水上交通基本消失,以公路交通为主。
窑下村及其周围有丰富的陶土矿资源,陶土是制作陶器的主要原料,有白色、青白色、黄红色、米黄色、蓝色、黑色、紫色等颜色。窑下的陶土属优质陶土,单一种土就可生产陶器,且制出的陶器质量很好,而其他许多地方的陶土则需2种至3种甚至更多的陶土混合才能生产出陶器。该村的陶土资源极为丰富,400多亩耕地中绝大部分都有陶土,除去耕作层的肥土就是厚达4米的陶土。周边燃料资源也较充足。
1958年,宁都县成立了长胜陶器厂,为县办大集体单位,当时厂里有200多名工人。随着社会的变迁,陶器生产从工艺到效率都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要求,效益日渐不景气。现在少量工人仍在厂内坚持生产,大多外出靠务工维持生计。
回想鼎盛时期,长胜陶器厂一度成为江西省制陶业中规模最大、职工最多、产值最高、产品最好的乡镇一级企业。它不仅能生产缸、坛、罐等传统陶器,而且能够生产千斤缸、八百斤酒坛等耐酸碱的工业用陶及工艺精致的花瓶、花钵,还能生产耐热稳定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砂锅、砂钵、蒸汽锅等日常用品,产品有160余种,质量、外观造型、色泽、文化品位等都一度超过同行水平。
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长胜窑下陶器是当地及周边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其包涵着当地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如今的长胜窑下陶器厂,是目前江西省内现存为数不多的陶器制造厂家之一。为了保护和传承好这一客家文化生活习俗的项目,当地政府采取措施,改革经营方式,转变经营理念,申报批准厂内15名主要传承人的最低生活保障,派出人员外出学习先进技术,并向相关部门申请“苏区振兴保护历史产业文化”专项资金,支持窑下陶器的制作在保持其原貌特征的前提下开拓新产品和新市场,为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改良、创新、发展,以全新的姿态展示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