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中秋祭月

雁云

潮汕的中秋祭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一月孤悬,清辉流逸,蟾光如泼,这种境界,一直是为国人向往,也为天下平安、家庭团圆、离人合聚,诸事圆满的象征,故中秋节又名“团圆节”。

潮人称月亮为太阴娘,简称月娘,因此,潮汕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例俗。祭月的主角是妇女孩童,他们将新买的书本和文具摆在供案的最前面,因为听老人说用这些祭拜之后,月娘能保佑学童读书刻苦,成绩优秀。邻居未出嫁的姑娘,也点燃了长长的龙香,跪在地上对着月亮祈祷,有潮汕歌谣这样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

中秋祭月特别是拜官服的起源,都是祖上传下来的,至于为什么只有在中秋夜才有此俗,就更语焉不详了。传说中的林监丞是福建人,宋代的潮州知府,到潮任职后作威作福,每次出行都前呼后拥,百姓不胜其扰。有一年中秋,恰好官拜当朝龙图阁大学士(相当于丞相)的潮州意溪人刘昉回乡省亲,为杀杀林监丞的官气,刘龙图特意在门外晒官服,晾官靴,让前来拜见的林监丞以为大官在上,对着官服官靴长跪不起、磕头不止,最后才悻悻而去。后来,恼羞成怒的林监丞,居然为报此仇而大破潮汕风水,潮人至今仍将刘龙图之后潮汕没有出过丞相级高官怪罪于他。但这个故事,却大大长了潮人的志气。因此,中秋夜拜官服在寓意“天官赐福”的同时,可能也是对这种古老的传说的集体记忆的強化,更是对潮汕近千年来没有出丞相级高官的一种心理上的补偿,于是终于慢慢衍变成了中秋祭月的一种仪式。

燃烟堆、烧火塔是当地中秋必不可少的仪式之一。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儿童燃塔为乐。”清光绪《潮阳县志》曰:“(中秋)儿童则聚瓦片结小塔燃之。”据说,潮汕烧塔之俗源于元末潮人燃放烟火,是约好同时动手,杀死元兵的信号。相传,元兵占领潮州后,实行三家一保的联户制,每三户供养一个元兵,规定晚上不得关门,元兵可随意到哪家睡觉,新媳妇的初夜权也先给元兵。百姓忍无可忍,相约中秋夜以燃烟堆、烧火塔为号,起兵造反。

祭品中的月饼和芋头也与抗元有关。据说当时馈赠的月饼馅中藏“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相约在吃月饼时一齐动手,杀死元兵。潮语“芋”与“胡”谐音,“胡”指元代胡人,即元兵,因此剥芋头皮寓意剥胡头皮之意,这些均表现出潮人的民族气节。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潮汕火塔多用瓦片砖头砌于村外旷野之地。大小不拘,小的高仅数尺,大的可达数丈。塔中央插一根粗木条为塔心,下留灶口,中间用柴草填实,有的还设有喷油装置。火塔点燃之后,烈火从砖瓦的缝隙窜出,直冲上天。这时,将松香、食盐、硫磺和鞭炮丢进火里,伴随着噼啪、噼啪巨响,烈火喷发而出,极为壮观。”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诗云
  • 趣闻 巧凡氏
  • 趣闻 玉珂君
  • 趣闻 星驰酱
  • 趣闻 雨信子
  • 趣闻 曼青
  • 趣闻 雨信子
  • 趣闻 清漪桑
  • 趣闻 华池
  • 趣闻 一曲墨白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