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民歌概述(5)
春瑞酱
另外,罗城的山歌中,旋律性较强,节奏规整,也是最为流行的当数“慢赶牛”了。“慢赶牛”在皖北的大别山区的金寨县有多种曲调,但均系羽调式;安庆地区也有“慢赶牛”,虽系徵调式,但至最后一句却突然转为羽调式结束;滁州地区的“慢赶牛”乃宫调式,与罗城的“慢赶牛”均截然不同。罗城的“慢赶牛”旋律优美,曲调平和,音域不宽,混合拍子,宜于叙事,长于抒情。唱词为七字句,上下句单乐段结构,两句回头,属于分节歌形式。其多用衬词以拓展旋律,构成音乐上的匀称。可作为独唱、齐唱,亦可举帮结合,一唱众和,呼应有致,因此含有号子的特性。又由于其旋律线如波浪型的回环进行,婉转曲折,具有小调的节奏上规整平稳,旋律上起伏流畅,所以将其归类为小调也无不可,但其所唱多与农事有关,且根据其表现方法和音乐性格,所以仍将其归属为田秧山歌类。至于“慢赶牛”名称的由来,实乃我国农耕社会的农作活动中的农民曳鞭驱牛的形象写照。其速徐缓,如牛之步武也。
罗城民歌之多,当数小调。可谓是“满畈遍野都是歌”。仅曲调,就有近百种。宫商角徵羽,五音咸备。诸如“洗菜苔调”、“采茶调”、“拜姐年”、“扇子调”、“花鼓调”等等。这些小调,形式规整,旋律性强,曲调优美,风格多样。或朴素、或华丽,或谐趣、或泼辣。类型多样,题材广泛。所涉内容,多农事、风俗。常咏唱四季、五更、十爱、十恨、十绣及十二月等包括了生活方方面面的分节歌,尤其是青年男女情爱题材,占有很大比重。可以说,民歌就是民情、民心、民风、民生的本质反映。
由于小调的曲调更具音乐性和艺术性,歌词也更通俗生活化,更接近人们的情感,因此,渐向乡镇和城市流传,为人们乐于传唱且易于流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香港长城影片公司拍摄的舞台艺术片《三笑》,衍唐伯虎三笑点秋香故事。影片在内地上映后,风靡一时。特别是对影片中的一些优美插曲,更是争相传唱。
《三笑》中的插曲多采用我国南方一些优秀的音乐素材填词配曲,其中“只羡鸳鸯配成双”唱段就是根据传唱于罗城的“三姑娘织袜”(又名“叹五更”、“姐爱郎”)调填词而成;其中的“我同你是天凑地拼”即根据罗城民歌的“二姑娘卖饺子”调填词而成,由此足见罗城民歌的辐射面之广和影响力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