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兰州人婚礼习俗 娶亲大多在晚上(2)
安夏子
旧时娶亲大多在晚上
旧时娶亲大多在晚上,午夜过后新娘才进婆家门。娶亲的人从男方家出门时,须是单数。娶上新娘子进门时就成了双数,意思是成双成对,图吉利(不含“西客”)。娶亲时,新郎由介绍人和“贵人奶奶”(也叫娶亲奶奶)陪同,带上“四色礼”、两瓶酒、“方子”和喜衣(红色棉衣棉裤)、“离娘索”(给丈人和丈母娘的衣物)去娶亲。一切顺利时,新娘家将酒打开,供客人们喝完,在瓶中装入粮食,用红布红线包扎好。将“方子”在水中略煮捞出,取一半,连同装粮的酒瓶一起“回礼”于新郎家。若遇到彩礼不全等问题,新娘家不打开酒瓶,并通过介绍人充分协商,待问题解决后,方可开瓶。旧时娶亲多用花轿、毛驴,后来逐渐演变为用马车、拖拉机、汽车等。
娶亲车到女方家时,新娘的弟弟、妹妹及小辈亲戚,都要将车上各种能够取下的附属车具,取下藏起来,待到婚车临走时,由新女婿或娶亲人拿红包赎回(多少不限),然后安装在车上,再出发。旧时新郎娶亲,头戴小帽,身穿长袍、马褂,肩挎红绣球,现在穿戴都是西装革履。娘家的陪送人,叫“喜客”,相对于东家而言,也叫“西客”,喜客都是新娘的至亲好友,人数多少不等,但必须是双数。
新娘穿红色衣裤、绣花鞋,盘发髻,顶红方巾盖头。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女方家还讲究“顶门”,即在娶亲人将要进门时,新娘子的弟弟妹妹或亲戚家的孩子将大门顶住,这样做一是为了“磨”新郎的性子;二是因为自己的姐姐是自家人,不愿意让别人从家里娶走,以此“要挟”新郎。当然这只是象征性的行为,此时新郎只好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从门缝塞进,再撒两把喜糖,门就会打开,娶亲的人才进屋。
新娘长兄抱轿
新娘出门时,新郎要把新娘背到车上,叫“抱轿”,旧时抱轿的是新娘的长兄。在一片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娘家人哭哭啼啼、依依不舍地把女儿送出门,陪伴新娘的,除了喜客,还有一两名负责照看嫁妆的童子,多为新娘子的弟妹和侄子,叫“押箱子”。迎亲队伍一路上吹吹打打,回到男方家时,大门外要点燃一堆火,燃放鞭炮以示迎接。新娘下车时要由新郎抱着跨过火堆,再入大门。抬嫁妆时,要给押箱童子“押箱钱”,喜客才让抬走嫁妆;大门口的桌子上放置酒、菜、香烟、瓜子等,喜客进门前,每人必须要先喝酒再进门,称为“拦门盅”。
抢核桃枣求吉利
新娘进新房前,新郎家在床上四周及中间毡下放红枣、花生和核桃,意为小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新娘一进门,人们抢床上压的核桃、花生和红枣,以求吉利。有的人则争先恐后去撕扯新房的红窗户纸,意为新娘本是女儿身,从今日起就成了妇人了。
拜天地长辈要给“头钱”
兰州人把拜天地叫:“行规矩”。主事者喊:“新娘新郎出洞房,姑舅、姐夫把毡拉上。”等新人来到堂前,又喊:“新人双双出洞房,一步踏在红毡上。”步入红毡后,婚礼正式开始,先拜天地,后拜父母,再夫妻对拜,随之拜长辈,接受“头钱”。
入洞房要吃“子孙汤”
拜完天地,新郎、新娘由众人簇拥入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新娘的盖头,寓意称心如意。新娘入洞房后,新郎的嫂嫂会端来一碗“子孙汤”,且有意在汤中多加辣椒和盐、醋,“逼”新郎新娘一人一口喝下;接着新郎与新娘饮“交杯酒”,新郎新娘从此结为夫妻。
婚宴多为八菜一汤
婚礼仪式结束,新人进入洞房,婚宴正式开始,婚宴多为八菜一汤,也有十菜一汤的“十全席”。席间,宾朋满座,觥筹交错,尤其要重点“照顾”好女方送亲的喜客,由专人负责让他们吃好、喝好。新郎新娘开始给客人敬酒。现在,流行在酒店包席,既省事,又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