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杨氏宗祠(2)

琳瑜子

民国名人题刻在省内“独一无二”

宾川杨氏宗祠最有文化艺术价值的是:保存有民国政要林森、 蒋中正、于右任、潭延闿、胡汉民、鄭孝胥、朱培德、谷正伦、任可澄;学界名流蔡元培、章太炎、周钟岳、李根源、袁嘉谷;书法大家潭泽闿、陈荣昌、吴绍璘、伊立勋等50多人的题刻,匾、联、序、记、跋、诗歌、碑文80余通;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和汉、满、蒙、回、藏民族文字为一堂。经过多次政治劫难,这些文物还能够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杨氏宗祠成为“云南省迄今民国时期名人题刻保存最多、最集中、最为完好的一处近现代史迹”,2003年12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批名人题刻主要集中在祠堂前院的“百岁亭”。按传统的祠堂建筑形制,祠内多有碑亭,杨氏宗祠的碑亭为八角攒尖顶亭阁石构建筑。亭盖用八根长3.35米。宽27×27厘米的石柱支撑,总高约4米,阁门镌刻“百岁亭”三字。亭心为方形柱体,刻有袁嘉谷撰写的《百岁亭记》,及陈曾寿、伊立勋、李宣龚、王有兰撰写的碑文。石柱下脚置抱鼓石,雕有精美的狮形图案。亭盖下的石梁、石柱刻满袁嘉谷、任可澄、吴良桐、李根源、陈荣昌、吴绍璘等人题写的匾联。亭的基座为须弥座,三面均有碑刻,蒙文、藏文、梵文题刻附有陈荣昌的识跋。整座百岁亭方正端严,用材巨大,榫卯相扣,垒砌坚固,工艺精湛;碑文系亲笔书写刻石,书法艺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百岁亭成为杨氏宗祠的文化精华所在。

完整的宗祠建筑具有白族特色

杨氏宗祠在1950年前为杨氏家族使用,“土改”时被当作“官僚资产”没收归公。1953年前为盘谷村乡政府驻地,后为粮管所“改造”为粮仓,直到1989年才划归平川文化站管理。其间因社会动荡,意识形态以“阶级斗争为纲”,杨氏宗祠和内地县乡的文化遗存一样,受到极大的破坏。进入2000年新世纪之后,文化建设受到重视,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宾川县的县域经济有所发展,省文物局、大理州和宾川县的党政领导,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安排资金,组织专人负责,由文物管理部门公开招标,对杨氏宗祠全面修缮。工程从2008年4月开始实施,分两期进行,到2011年4月底竣工。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修旧如旧”原则,保持宗祠的格局不变,选用同质建筑材料,由有资质的大理国光古建园林公司、昆明马街古建公司承担修缮,宾川县文物管理所监管。

土文明的精神家园

有特色的宗祠可以成为游客参观游览的景点,体验当地的乡土文明、礼俗和文化氛围,增长见识。在奔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今天,乡土文明是我们的文化记忆中最坚实的部分。而作为乡土文明载体之一的祠堂建筑,在云南保存完好的犹如凤毛麟角,宾川能有这样一座拥有“民国名人题刻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祠堂,它的历史价值已不局限于是“杨如轩家族”的宗祠,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遗产,可以成为人们多元文化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倦容
  • 趣闻 半香郎
  • 趣闻 梦桃桑
  • 趣闻 苒苒郎
  • 趣闻 觅丹
  • 趣闻 忠贞罘渝
  • 趣闻 庄雅子
  • 趣闻 书豪酱
  • 趣闻 语云
  • 趣闻 浅薇安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