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阳上桥村丧礼 “盘门”习俗
映雁子
在汉民族文化传承中,但凡老父老母百年归寿,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各地葬礼各有特色,但也大同小异。在要安葬的前一天晚上,亲朋戚友从四面八方聚集拢来,热热闹闹地陪伴老人最后一个晚上,唱坐班戏,唱号歌,行祭奠之礼,通宵达旦,整夜无眠。
敖泉镇上桥村的丧葬的盘门习俗,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却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
上桥村位于桂阳县敖泉镇三唐村,百十户人家,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这处普通的村落,至今流传盘门习俗,就是在为逝者举行葬礼的这天晚上,晚饭后,吹鼓手们就会吹着唢呐敲锣打鼓,绕村一周。当村民听见这锣鼓唢呐声,不论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地涌向灵堂,这时,灵堂前的巷子,空坪已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热闹非凡。很多村民还提一壶水酒,端一罐浓茶,带来大盘的瓜子、花生供大家守夜时享用。
当吹鼓手快到灵堂时,这时灵堂的大门是关着的,这就有点奇怪了,为什么会关着门,不着急,个中原由,听我慢慢道来。
盘门歌的分内外两人,一问一答:
一条大路往中来,
来到孝家门不开。
孝家门上下了金铜锁?
快快与我放开门。
哎
外面锣鼓响沉沉,
你今听我解释这条情,
我家不讨亲不嫁女,
为何来惊动我龙神?
大概意思是:我们热热闹闹来给亡人吊念,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们进门呢?里面的则答,你们锣鼓喧天,恐怕惊动我家龙神,故而关门,这样外面的想说服里面的把门打开,而里面的则用各种理由拒绝开门,这样一来二往,一问一答如同电影刘三姐里的对歌,十分有趣。 铿锵有力富有音乐节奏的男中音和着唢呐、锣鼓的节奏声,气势磅礴,十分好听。
盘门这一风俗从何时起已无从考究。相传很久以前,村里有父子四人,父亲是吹唢呐的里手,秋后农闲时在村里组成了龙灯队,春节期间到附近邻村舞舞龙灯,一来增添点节日气氛,二来也可得几个铜钱或吃上一顿比较丰盛的午餐,饱饱口福。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也是非常有味的事,可过了正月十五,他们就无所事事了,别说铜板,就连几杯水酒也弄不到,空怀才艺,实不甘心。这天父子四人突发奇想,本地老父老母去世不是要热热闹闹把老人送往仙山福地吗?我们何不也吹吹打打去热闹一番呢?我们又不图钱财,图的只是两杯水酒和两个油多一点的小菜,闲着也是闲着。父子四人说干就干,这天正好邻村一大户人家的父亲去逝,他们一路吹吹打打来到这户人家,由于先前未跟人家沟通,人家并不领情,所以把大门紧闭,不让他们进入灵堂。父子四人在外头好心劝说,而里面的执意不开门,据说这就是盘门这一习俗的来历。
几百年来,这一习俗能够流传至今,除了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外,也有着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其一是增加了葬礼的热闹气氛,吹鼓手吹吹打打,绕村一周,能基本统一时间把村民集中拢来,那种热闹场面是其他任何地方不能做到的。另一方面,它对促进和谐村风,和睦邻里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君不见很多村民提着茶,端着酒,如同一家人,一声问候,几句寒暄,这给沉浸在悲痛中的孝眷们是一种多么大的精神抚慰。这一行为也是一种协作精神,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国普遍存在物质匮乏,要解决这么多人的宵夜,孝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上桥村人们以盘门这一习俗就解决了,即使是现代物质文明的今天,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深更半夜口干了,舌燥了,爱喝酒的喝杯酒,不喝酒的呷杯茶,一直守夜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