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的那些古楼

意远

陕西榆林的那些古楼

榆林文昌阁

文昌阁(四方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石台奠基,十字相通。全楼共有4组28根立柱,支撑楼体。楼分三层,顶部为十字歇山。三层楼檐下均悬匾额,分别为“五星会垣”、“天下宗师”与“文昌阁”,系当地著名书法家叶兰一门三代所书,传为佳话。

旧时每届清明节前后,民间在此自发举行三天以泥塑工艺品为主体的“泥娃娃会”。至期,环楼广列泥塑、铁木、泥瓦等品类繁多的工艺美术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会场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为榆林仕女四大集会之一。

榆林万佛楼

万佛楼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万佛楼,旧貌虽存,修补一新。万佛楼共有三层,底层为巨砖砌筑的四孔拱洞式结构,呈长方形。楼基长近30米,宽18米,高9米。楼基上建二层木质结构楼阁,分南、北两院:南为孔雀明王殿,北为观音殿,两院东西各有三楹配殿。二层主楼均为斗拱飞檐,四角克举,明廊回护。二楼中原供千余尊佛像,号称万佛。

登临斯楼,不仅可以参观榆林市丰富的管藏文物,亦可尽览古城南北市容。楼东有天桥通达禅院,内设当地佛教“僧会司”(管理寺庙机构)。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在此举行庙会,笙鼓盈耳,仕女如云,为榆林仕女四大集会之一。民间习惯于此日吃西葫芦炸豆腐,相沿成俗,成为当地名菜。

榆林星明楼

星明楼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该楼为纯木结构,设计精巧,造型独特,驰名三秦,四个方形石台上二十八根巨柱支撑起三层纯木楼体,重檐叠平,气象博大。底层为四石基台座与街道相通。第三层楼内铜铸像系明阉党头目魏忠贤像,为国内仅存。每个石基墩上竖巨柱7根,共28根柱子支撑全部楼体。四方台的格局与此楼大同小异,然而其规模及工艺却逊色多矣。

《榆林县志》称:“榆林之楼,著名者五,唯新名楼独秀”。三楼供奉铸于明万历三十四年的真武祖师铜象一尊,外悬“无上高真”匾额,出自叶兰之手。此楼十字歇山冠顶,各层楼阁由柱、木梁衔接,木枋铺设,逐层收缩。四周均为外廊环绕,木栏围护,棂门花窗,楼内设备精雕细刻,堪称上品。

榆林钟楼

最早的钟楼建筑于现在的榆林榆阳古城的鼓楼以北的大街上,即现在钟楼山下的北大街上,据记载始建于明,后毁于清末的战火。新钟楼,位于榆林城内大街中心,为仿西洋式建筑。民国10年(1921)榆林绅士白伯英、郭维藩等在为井岳秀祝寿时倡议建“井公祠”,即在榆林大街原被火焚牌楼的旧址动工,次年落成,取名“长春楼”,后改为榆林钟楼。

榆林钟楼包括基台共有3层,总高24米,南北长20米,东西宽14,8米。基台有4个砖拱洞,为通街洞道。榆林钟楼二、三层内为大梁框架,外用水磨青砖包砌,东面有桥可上二层,二层有门洞进入三层,三层顶端中央建木重檐八角亭,旧时悬大钟报时。三层门、宙额石刻着由民国时榆林著名书法家李堂、白介微等书写的“蜚英腾茂”、“北临雁塞”、“芹水流芳”、“驼峰拥翠”横匾。

榆林凯歌楼

凯歌楼位于榆林榆阳古城城中心,为三拓榆阳城中城的南门,原名怀德门。建于明宏治五年 。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武宗幸游榆林曾驻华此楼改名为太乙神宫。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抚姚镆改为凯歌楼。此楼为榆林诸楼之冠。楼台高八公尺,台下有由南到北的劵洞。楼上建有二层木质大楼,四角各有钟鼓楼楼各一。

榆林鼓楼

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清乾隆五年(1740)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楼巍然耸立。

榆林鼓楼是目前所存在全国较大的鼓楼。它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券洞门。楼建筑在基座的中心,面阔7间,进深3间,四周另有走廊。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重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个建筑层次分明,浑雄博大。

登楼的青砖阶楼设在砖台基两侧,在第一层楼的西侧有木楼梯可登临楼的第二层。在楼的南檐下正中,悬挂有“武盛地”蓝底金字匾额,是陕西巡抚张楷重修此楼竣工后,摹仿乾隆皇帝的“御笔”。北檐正中悬挂有“声闻于天”匾额,笔力挺拔,相传系咸宁李允宽所书。两匾不仅说明了建筑物的意义,而且犹如画龙点睛,使楼生气盎然,更显得宏伟壮丽,但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遭毁,现文物管理部门已着手修复。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春娇桑
  • 趣闻 海青郎
  • 趣闻 自知
  • 趣闻 永安
  • 趣闻 庄雅子
  • 趣闻 皓阳
  • 趣闻 泽语氏
  • 趣闻 轩秀
  • 趣闻 终纷尽
  • 趣闻 最初的你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