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戏(4)

若英郎

由于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日甚,随着日寇的入侵,国民党的强征暴敛,使农村经济破产。1943年大饥荒,戏曲无法演出,艺人流离失所,很多成为饿殍。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白字戏陷入了“广陵曲散”的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及时抢救了海陆丰三个地方剧种,白字戏成立了第一个合作性质的班子,即现在海丰白字戏剧团的前身。“文革”前十七年,对白字戏做了大量的整理改革工作,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1962 1963年,白字戏进入了新生时期。整理上演了《白鹤寺》、《白蛇传》、《访友记》、《书琴缘》、《天门阵》、《白罗衣》等优秀传统剧目以及改编上演了《金菊花》、《红珊瑚》等现代剧,受到观众欢迎,《白鹤寺》和《访友记》中的“访友”一折,收入《中国戏曲志·广东卷》。

“四人帮”篡权时期,白字戏被诬为封资修黑货,剧团被强迫解散。打倒“四人帮”后,1979年3月重建海丰白字剧团,演出《金叶菊》、《刺吕后》、《白罗衣》、《放走曾荣》等剧目,很受群众欢迎。白字戏重新恢复后,业余剧团、曲班有如雨后春笋,又遍及城镇农村。

在历史上,东至闽南的诏安、漳州一带,西至惠州的平山、淡水、白芒花一带,乃至香港、澳门,都有白字戏的踪迹。但主要是以海丰、陆丰两县,以及惠东、惠来、紫金的部分地方为根据地,特别以海陆丰的农村、渔村为主。在这不很宽广的地带,入清以来,白字戏却曾发展到二三十班之众。1905年,陆丰的碣石玄武山玄天上帝庙“重光”,同时请了十个戏班来演戏,业余的戏班、曲班,更是星罗棋布,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

白字戏的传统剧目,文戏方面,共有两百多个,其中有些源于明清传奇,但大多数是家庭社会戏剧。全连戏较多,锦出戏较少。按源流和声腔的特点,可分为大锣戏、小锣戏、民歌戏、反线戏、科白戏等五种:

大锣戏主要剧目有:《白鹤寺》、《珍珠记》、《同窗记》(又名《英台连》)、《西厢记》、《书琴缘》、《三元记》(又名《教子连》)、《珍珠衫》、《血掌记》、《芦花记》、《白蛇传》等。

小锣戏有《荔枝记》、《杜十娘》、《金花记》、《王邦进》、《苏六娘》、《周奇苏英》等。

民歌戏有《桃花搭渡》、《闹花灯》、《事久问路》、《补缸》、《打磨》、《骑驴探亲》、《唐二别妻》、《刘二妹割草》等。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恺歌
  • 趣闻 飞柏
  • 趣闻 含娇郎
  • 趣闻 流浪汉
  • 趣闻 趁现在
  • 趣闻 夏易
  • 趣闻 孤海
  • 趣闻 苏陌染
  • 趣闻 冷菱
  • 趣闻 雪峰郎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