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教人物 水业师祖 水母娘娘
绍桐
水母娘娘是一种传统民间宗教信仰,在原晋祠内,难老泉亭西边这处两层建筑叫水母楼,与圣母殿平行一条线。水母楼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与圣母殿平行一条线。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 (1563年),1844年重修一次。两重楼阁、重檐歇山顶,上下两层都有回廊,楼下一明两暗三窟北方式窑洞,中间一窟供奉铜质水母像一尊,端坐于瓮形基座上。楼上为通堂三间、正中设神龛,塑升天水母成仙像,与楼下为一人两形。下层是人,上层是神。神龛两侧列水族侍女塑像八尊,鱼尾人形,被称作“东方美人鱼”。楼上四壁还有明清壁画,内容为水母朝观音仪仗、普降甘霖。
水母娘娘传说
相传,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金胜村人,嫁到古唐村(晋祠)为媳。春英生性善良贤慧,勤劳俭朴,能忍能让。而她的婆婆却十分刁蛮。柳氏所做饭菜,婆婆嫌缺盐少醋,常常倒掉重做;柳氏从好几里以外挑来的水,婆婆嫌身后桶里的水不干净而倒掉,只吃前桶,这样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但春英对这些刁难并无怨言。
有一天,她正挑着水往回走,半道上遇到一位牵着白马的老头,请求让他的马喝点水。柳氏指着后桶水说,喝吧。老人为难地说,这马只喝前桶的水。柳氏爽快地答应。如此三日,柳氏都满足了老人的要求。尽管自己多挑了三趟水,但第三天饮完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时,老人对春英说:我是白衣大仙,你是位心地善良的大嫂,我送你一条马鞭,把它放在水瓮里,用水时只要轻轻一提,水就会上涌,要多少就提多高,但千万不要提过瓮沿,不然就会遭水淹,切记!说罢,老人和白马化作一朵白云而去。柳氏望着空中拜了几拜,就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从此免却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邻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了。
但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她趁柳氏回娘家不在,想把马鞭藏起来,可马鞭刚一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顷刻涌上,转眼间淹了整个村庄。正在娘家的春英闻讯,来不及把头梳完便急急赶回家中,把一草垫扔在瓮上不顾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顿时变小,只剩下一股泉水从坐下溢出,这便是晋水源头—难老泉。洞中这尊铜像正是依照这一传说塑造的。
古时,汾阳神头的后面有一个叫交口的村子,村中无井无泉,水源奇缺。这村子地势比神头高,两地相距有十里,是个大斜陡 坡。 交口村有这样一户人家,男人常年在外做买卖,媳妇在家不仅要伺奉婆婆,还得上山打柴,下神头河沟里挑水。媳妇是平川里人家,有姐妹三人,大姐嫁晋祠,二姐嫁峪口,只有她嫁进山里。媳妇的婆婆是个性情古怪的老人,她叫媳妇挑水用的木桶是尖底的,挑在路上不能放下歇,说是落过野地的水就不干净了;媳妇挑回来的水光是允许把身前的一桶直接倒入水瓮中,身后的就叫喂猪用,说是有了邪味。媳妇是个十分贤惠的女人,宁肯自己多吃些苦,也不愿与婆婆争执,就这样,媳妇一年四季在十里长的缓坡上来来往往地挑水,夏天顶着炎炎烈日,冬天迎着呼呼寒风,吃苦耐劳,以德报怨。
这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毒花花的太阳晒得山石发烫,媳妇汗涔涔地挑着沉甸甸的一担水登上坡来。走到半坡的地方时,遇到一个骑马的老汉。那马见有人挑着水走到跟前,说啥也不走了,鼻孔里呼呼喷响,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水桶立在山道中间。路很窄,一马横堵,媳妇挑着水就没法过了。
这时,老汉跳下马来笑嘻嘻地说:“这位娘子,天气炎热,看来我的马实在是渴得忍不住了,把你的水给马饮一些吧。”
媳妇可真为难了。她见那匹马耷拉着个脑袋,两眼盯着水桶可怜巴巴地站在那里,心里觉得“相人比畜牲”,自古道“饥渴难忍”,很想给马喝一些。可咋给喝呢?一则桶是尖底的不能着地,再则牲口要喝水,也不是一瓢两碗的就能满足。若是喝上半桶,自己回去咋向婆婆交待?如若再返回去挑,时辰误的多了,婆婆问起来又不好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