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溪高腔大山歌(2)

豫栋君

歌声传递爱情与生产生活

据了解,狮溪高腔大山歌从形成到现在,已经历1000多年历史。在10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中,狮溪高腔大山歌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表演体系,主要体现为“男女老少齐上阵、吹拉弹唱共争鸣”,整个演出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意气昂扬,时而寓庄于谐,时而意义深远,可谓精彩纷呈、魅力无穷。

狮溪高腔大山歌在漫长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曲牌调式,主要有长调高腔和短调高腔,长调高腔多为单工部曲式,短调高腔多为一部曲式,演唱内容表现男女爱情居多,将男青年对女青年的爱慕与追究,以及青年男女们的恩爱故事淋漓尽致地融进歌声中。如”斑鸠飞得尾巴圆,一翅飞到绿豆田。好块绿豆不得吃,好个情妹不得连“。又如现在狮溪一代流行的大山歌《白岩高点晒花鞋》,讲述的就是一个姑娘在白岩上晒了一双花鞋,山下的小伙子就以姑娘晒鞋为题,向姑娘唱了一支爱慕的山歌。

除了表达爱情外,农村生活、劳动、村民内心世界和地域风情也被搬进了狮溪高腔大山歌的舞台,生动地表现了山民们的内心世界和生产生活场景,歌曲的来源也主要为农民在生活劳动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由于文化特征的多元性,狮溪高腔大山歌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研究方面极具学术价值,2007年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抢救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

靠口口相传的狮溪高腔大山歌,没有文字记载,再加上受现代音乐的冲击,以及当地大批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分散各地,使其大山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今,会唱山歌者寥寥无几,且都在60岁以上,狮溪高腔大山歌这一贵州非物质文化瑰宝面临“自然消亡”的危险。

为了抢救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近年来,由桐梓县委宣传部牵头,狮溪、水坝塘等乡镇党委、政府把收集、整理民俗民间传统文化当作一项重要工作,组织山歌采集人员广泛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收集整理山歌歌词和创作素材。

山歌收集者跋山涉水,在山村的屋檐下,收录情哥情妹对唱情歌;在寂静空旷的山林里,收集劳动小调;在春暖花开的田间地头,创作反映农民劳动的山歌。到目前,共采集到具有地方特色原生态山歌唱词70余首,山歌50余首,对传承和保护民间民俗文化有重要价值。

为了培养更多的歌者,水坝塘镇还将大山歌传唱列入地方教程计划,纳入音乐课程体系,组织开展山歌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村寨、进党支部活动,把全镇4所片区完小和复兴中学划分为5个片区,每片选派2名山歌“歌师”深入学校教授山歌理论、唱词、曲调收集和山歌传唱等知识,并在重要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山歌比赛,并通过学校广播系统,利用课间休息或课余时间播放山歌录音,让学生在浓厚的山歌氛围中感受地方文化,也为抢救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培养了一大批继承者和传承人。

水坝塘镇还坚持走出去战略,组织山歌演唱者多次参加省市歌唱大赛,让山歌走出狮溪、走出桐梓,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据了解:桐梓着力将狮溪高腔大山歌打造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一原生态文化瑰宝在全国传承、传唱。

内容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