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阿勒屯村 最美传统村落
可佳
阿勒屯村位于哈密市回城乡西郊,维吾尔语称之为“阿勒同勒克”,意思是黄金之地。建城历史已愈千年,建筑风格既体现了维吾尔族风格,又吸收了中原汉文化的雕梁画栋,是不可多得的古代民族文化遗产。走进阿勒屯村,你体会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厚度与现代文明的重叠,突显的是阿勒屯村纯朴的民风。
阿勒屯村,在哈密王陵附近,曾经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哈密王宫,建于1705年,是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代回王额贝都拉从京城请来了若干个能工巧匠,耗时七年建造成的,那时这座王宫府第的建筑之美在新疆是独一无二的。但在1931年,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辉煌建筑毁于战火,被夷为平地。2003年,哈密市再次重建,成为以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旅游景区,主要建筑有台吉议事处、回王宫大殿、回王寝宫、军官议事厅等。王爷台琉璃瓦顶、飞檐斗拱,回王宫大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与游廊曲径的现代园林交相辉映,是一种历史遗迹与现代文明的巧妙融合。
哈密的文化是古丝绸之路最典型的文化,哈密的历史是新疆历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回王陵是哈密历代回王的历史见证,其建筑风格既体现了维吾尔族风格,又吸收了中原汉文化的雕梁画栋,是不可多得的古代民族文化遗产。是凝结多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
哈密回王是清朝哈密维吾尔地方封建领主的习称。1697年哈密维吾尔首领额贝都拉助清廷平定噶尔丹叛乱有功,被册封为“一等札萨克达尔汗”,其部被编为蒙古镶红旗,爵位世袭。自此,其后裔由王公、贝子、贝勒一直晋升为和硕亲王。哈密王权从1697年至1930年结束,历经九世、共233年,是清朝以来新疆维吾尔封建王公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历代哈密回王依靠清政府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在稳定新疆、平定叛乱、维护祖国统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709年,第一代哈密回王扎萨克额贝都拉去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了这里,从此这里就成了埋葬哈密历代回王的墓地,墓葬建筑群由大拱拜(拱拜,意为回王坟)、小拱拜和艾提卡清真寺三部分组成。
清真寺
在大拱拜的对面有一座清真寺,叫艾提卡清真寺,据说是四世回王玉素甫在1760年左右修建的。走进寺内,感叹于它的宏大,以至于在说话的时候都会出现回音。这是新疆最大的室内清真寺,它东西长60米,南北宽36米,占地23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00人做礼拜。寺内有9排共108根雕花木柱支撑着顶部,每一根木柱都是未经加工的天山松木,需要两人合抱。四面墙壁绘有绚丽色彩的花卉和阿拉伯文的古兰经,逼真细腻,大殿顶部绘有方格藻井图案,地面是方形青砖。每逢古尔邦节或者肉孜节那一天的早晨,就会有人从这里攀上寺顶去喊经,有时在数公里外,都能听到洪亮的喊经声。
村内现有的文物保护单位——新旧麦德尔斯学堂、阿伊勒克麻扎、主麻寺、九龙树和古代道路、村落名居开展了现场调研。在调研中他指出,在对历史文化名村进行规划和保护时,要很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抗震安居房建设以及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要使历史文化名村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要使老百姓从中受益。根据国家规划,阿勒屯村在2008年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基础上,在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建设、文物保护等方面将获得国家资金支持。
特产
棉花:哈密属典型的内陆性干旱带荒漠气候。夏季炎热,光照充足,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降雨较少,蒸发量大,这里生长的棉花没有污染,品质优良(陆地棉花色泽洁白有丝光),是植物种植优质棉花的理想地区。
哈密大枣:哈密大枣是红枣家庭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优良品系,是在新疆哈密山南平原戈壁的特定气候条件下生成的果中珍品。该果个大饱满、色泽红润、核小肉厚、甘甜爽口。据西北农大实验中心测定:哈密大枣平均单个鲜重17克,最重可达32.1克,出肉率96%,总糖含量69.71%,明显优于内地大宗枣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