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岳麓山爱晚亭的由来
培灿子
长沙岳麓山爱晚亭,驰名遐迩。
爱晚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下隘口,古木参天,枫林密布。下踞清风峡泉水汇聚而成的水塘,前有溪水,背靠青山,清风徐来,绿云自动,是一个极佳的清幽之处。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的诗句,改名爱晚亭。又经过同治、光褚、宣统、民国至建国后的多次大修,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今亭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年建)、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建)、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年建)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爱晚亭是革命活动胜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
该亭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重建,1987年大修。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园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额,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主席所书手迹而制。
亭内立碑,上刻毛泽东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笔走龙蛇,雄浑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该亭三面环山,东向开阔,有平纵横十余丈,紫翠菁葱,流泉不断。亭前有池塘,桃柳成行。四周皆枫林,深秋时红叶满山。亭前石柱刻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爱晚亭在我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
爱晚亭原名“红叶”,又名“爱枫”。今名“爱晚”,其名是谁改的呢?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是:亭名“爱晚”是诗人袁牧改的。
据说:袁牧访罗典(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罗轻其为人,不予接见。听说袁牧认为亭名“红叶”太俗,不若取“停车坐爱枫林晚”诗意改作“爱晚”,遂改。刊于1987年2月2日《华声报》上赵海洲的《爱晚亭与袁牧的诗》一文,即本此说。
上述故事颇富传奇,流传甚广。但实际上,这是“毕冠袁戴”,真正改名者应该是毕沅,而不是袁牧。
说爱晚亭名是毕沅改的,是罗典的《次石琢堂学使留题书院诗韵二首即以送别》诗后有一条自注:“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亭,毕秋帆制军名曰‘爱晚’纪以诗。”据现有资料,知袁牧访问岳麓山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红叶亭的修建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晚于袁牧访问时间八年,显而易见,“爱晚”亭名不可能是袁牧所改。那么,为什么肯定说是毕沅改的呢?除了上述罗典诗的一条注以外,还因为,毕沅那时正任湖广总督,常到岳麓山爱晚亭一带游览。特别是,毕与罗有多年的交谊。他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冬游岳麓山所写的两首长律中,对罗倍加称颂,并有“旧鱼重逢要夙愿”、“精神强胜廿年前”之句。因此,揆诸情理,亭改“爱晚”者也应该是毕沅,而不是袁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