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古戏
欺烟
泰国古戏,又称德南万戏,大约出现于15世纪末期,源于印度被称作“迦陀甲俐”的演出。到那莱王时期(1656~1688),首府阿瑜他耶已有不少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剧本。波隆摩谷王时期(1732~1767)是泰国古典戏剧的全盛时代,演出形式有皮影、木偶戏、德南万戏等。
德南万戏后来发展演变为“孔”,即泰国哑剧。主要演员均带面具,只以舞蹈动作和表情表现剧情,另有唱和对白的人。孔剧是泰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融合舞蹈、音乐、诗歌、绘画、武术和皮影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被看作泰国最美丽的舞剧艺术。孔剧中的猴王形象,就像中国的孙悟空一样家喻户晓,是泰国人民机智、灵活的象征。戏剧在当时分为3种:即民间戏“洛坤差德里”、民间戏“洛坤诺”(即外洛坤)、宫廷戏“洛坤乃”(即内洛坤)。剧目有《玛诺拉》、《伊瑙》、《温那鲁特》等。
古典戏剧的复兴始自吞武里王(1767~1782),到了曼谷王朝二世王(1809~1824)时,阿瑜他耶时期的主要戏剧得到了较全面的提炼加工,重又兴盛起来。五世王时期(1868~1910),更进一步发展,把洛坤乃推广到民众中。到了六世王时期(1910~1925),在推广古典戏剧的同时创立和发展了现代戏剧。这时期可以说是泰国戏剧的兴盛时代,六世王翻译和改编了不少英文、法文和梵文剧本,主要有《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钦差大臣》、《莎维德丽》、《沙恭达罗》等名篇,创作有话剧《战士的心》、《帕銮》等,他还亲自参加演出。纳拉贴巴攀蓬亲王(1861~1931)是曼谷王朝六世王时期的历史学家、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立了泰国歌剧并设“巴拉莫泰剧团”,亲自为该剧团编写剧本。主要剧目有《妙令克乐发》(改编自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帕罗》、《盖通》、《缅甸大王朝》、《帕卡侬的娘那迦》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泰国戏剧不景气,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电影大量涌进,除官方艺术机构主办的古典舞剧仍然保留外,民间歌剧、话剧剧团大都解散,只有地方上的洛坤差德里还保持着微弱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