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童谣 《月光光》
宏毅郎
前言
在这个世界上,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便有人人耳熟能详的客家童谣《月光光》。我收集有近五十首不同地区的《月光光》,虽版本各异,但无不带着美好想象的翅膀,给客家儿童以人生启蒙。
赣南作为客家摇篮,《月光光》的源头当就在石城、宁都。《月光光》有一个关键词“莲塘”。过去,但凡客家村落,都种莲花、莲子,而且一般不用农田,而用深水田稍加改造的池塘,“莲塘”就这来的。
即使今天,客家大本营地区,一乡一镇,谁个没有莲塘的地名呢?
各地不同版本的《月光光》,基本上每个版本都可能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关,有地方特色。
南洋客家的《月光光》自然由梅州、河源(古称循州)、惠州等粤东地区传过去。今南洋各地客家八成以上由上述地区客家人“过番”而形成。千里明月共婵娟。
随着《月光光》的不断流传,地方化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
正是这样的客家童谣,如今基本不再有人传唱了。
即使在农村,小孩子也难得凑在一起作游戏、玩耍,一天到晚看电视,守着卡通片度过自己的童年。不要说其他童谣,就是最最经典的《月光光》,还有几人能唱呢?
客家传统文化正面临大量消逝。而客家人素以“最正宗的汉人”自居,将传统文化视为命脉,并引以为骄傲。客家人是否要继续坚守传统文化,继续传承,然后加以发扬广大,这不仅是学者、专家面临的问题,更是年轻一代客家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如何传承?我觉得该从孩子入手。从小培养他们的客家意识,让他们长大后有强烈的客家人同感。只有这样,他们才不至于和上几代的客家人一样,羞于在广府人、潮汕人、闽南人等等面前,说自己是客家。
没有传承的文化,无论你有多么博大精深,无论你有多优秀,都要死亡,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被埋葬。今天的形式不容乐观。年轻一代中,以客家方言为母语者越来越稀罕。一旦客语消亡了,那么也就不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客家或客家人。
新时代,新风貌。近些年,各地客家不断涌现改版的、新创的《月光光》。《月光光》传唱了近千年或千余年,如今在年青一代客家人中得以与时俱进,也是欣慰之事。
江西石城客家《月光光》四首
:赖广昌收集整理
(一)
月光光,秀才郎。才郎公,好栽葱。
葱发芽,好煮茶。茶花开,李花红,
杀只鸡子做两筒。滴筒好,嘎筒好。
滴筒留来归大嫂,嘎筒留来归细嫂。
大嫂归来会管家,细嫂归来会绣花。
(二)
月光光,亮堂堂。两只狗子扒砻糠,扒到一块姜。
拿畀婆,婆在灶背炒田螺;
拿畀公,公在楼上跳兵蹦;
拿畀叔,叔在山上斫黄竹。
黄竹尾上有条蛇,吓得叔叔眼俩戛(lia2 gia3)。
唔怕唔怕,下来食碗擂麻茶。
(三)
月光光,照栏杆。栏杆一包银,跌下来讨妇娘。
扛到半路,叫爷叫娘;
扛到门前,亲朋满堂;
扛到厅堂,打鼓拜堂;
先拜天地,再拜高堂;
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四)
月光光,日瓦瓦。撑把伞,送契爷。
契爷做田在坳背,年年崖都去做客。
禾满垅,蔗满坝,包谷辣椒满屋下。
年年食唔完,月月有钱花。
毛仔经常哇,表哥来哩食个饱,外婆包食还包拿。
契爷係大方,个个面前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