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龙舟(2)
力学君
基本内容
端午节,各只龙船在节前(农历四月尾)从龙舟坞挖起,洗净淤泥,扎好龙根,每天下午扒到张围河,三只或两只进行非正式竞赛。一河两岸,人山人海,助威的人声、炮竹声响彻张围河,热闹非常。端午节当天,各只龙船在本村各个里的河段扒节龙。龙船扒到庙宇前的河段贺庙,俗语“好睇龙舟嫁庙堂”。在庙堂前击锣、放鞭炮、递茶水(或饮料)给运动员,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欢庆端午节。
礼乐龙舟竞赛又称“出大标”或“出科”,为珠江三角洲特有,一是赛道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起点(龙门)在南口,终点在江门造纸厂,全长8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赛道缩短,起点(龙门)在夹橹(今礼东大桥),终点在江门纸厂涌口(即第一涌口),全长5公里。二是竞赛时间长,从起点至终点来回扒14次,需3个多小时。三是运动员站起身扒,取一支标旗后鼓水转身扒,斗力大、斗耐力。由于端午节(五月初五)天气酷热,正式的龙舟竞赛多数在农历八月秋凉期举行。
运动员是男性,历史上不准女性落龙船。龙船过桥洞,女的不准站在桥上看,违者受众人指责、受罚。1958年,人民公社化,提出破除迷信,破旧立新,组织妇女参加划龙船,天字号、红桡两只龙船的运动员是妇女(掌舵和打鼓打锣是男性)。两船分别划出北头咀水闸时,逆流水急,妇女的力气稍逊,两龙船分别沉没,幸好无人伤亡,天字号龙船破烂。这次事故发生后,至今仍没有女人参加划龙船。龙船新造或修理完下水,不说“下水”,而说“升水”。因忌“下”字意不好。新龙升水择吉日良时,时间的尾数必须是“1”,如8点1、(8:05)、9点1(9:05)等。运动员穿新运动服,腰系红布带,不准说话,协力抬龙船升水,舵手把龙尾拔除甩下河中,这叫甩尾,寓意是比赛永不留尾。然后燃放鞭炮,击鼓鸣锣,划去第一氵化围“取青”。龙头舵手跑入围中取一棵水稻苗或青草,用泥土栽在船头。这样取青有两重好意,到第一氵化围取青,以后比赛会夺得第一;入围(称三甲)意是获得前三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苦,比赛选择在农业丰收年(俗语好时年)举行。赛前,每只龙船初选100多名运动员,训练期7天,每天4小时。在训练中,派人在岸上观察,由观察员提议,逐天挑选,淘汰,补充,到第五天定出运动员。赛龙所需经费各坊按丁筹集,男丁要交定额龙舟款,女性不用交款。每只龙船派人抬个谷萝,逐家逐户捐米粮,发动较富裕人家捐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59年才举行第一次比赛。1962年、1963年连续两年举行龙舟竞赛。文化大革命期间,十多年没有进行龙舟竞赛。开放改革,发展经济,事业兴旺,村民生活逐步提高了,1977年至1981年这五年,连续举行5次龙舟竞赛。后来,定出每三年举行一次龙舟竞赛。由村(大队)、生产队出资及村民、港澳同胞捐款。
赛前召开各坊龙船的负责人会议,制定赛龙规则等事项。赛道在礼乐河(又称睦洲水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门造纸厂捐龙舟款,故北面龙门设在纸厂码头河段。两头龙门在河中各插8支竹竿,扎上8种龙舟桡,让各只龙船看到自已水道龙门的位置,竹竿上扎一个竹筒并插上标旗。比赛开始前,各只龙船不能离标竹和横过河面麻绳。比赛开始,鸣炮放龙,千桡齐划,运动员吆喝声、炮竹声、观众喝龙声,响遍龙门赛道。一河两岸,几万群众看赛龙。港澳同胞,在广州、中山、珠海等地经商、做工的人都远道回乡,本乡乡民,男女老少齐出动,观看龙舟竞渡。从古至今,龙舟竞赛是礼乐人最喜爱而又最广泛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龙舟竞赛,奖前三名,每个名次颁发一个匾。如1963年国庆节龙舟竞赛,第一名白桡,绿底金字匾:一登龙门;第二名花篮桡,红底金字匾:二龙争珠;第三名桃果红,黑底金字匾:三分鼎足。1993年国庆赛龙,红桡第一名获“群龙至尊”匾,桃果红第二名获“二龙比翼”匾,白桡第三名获“三捷龙门”匾。每次赛龙获奖牌匾挂在本坊庙宇。获得第一名喜演“第一龙舟戏”,请粤剧团演古装戏,运动员优待座前排座位。还要晒标贺庙,到全镇(乡)各里河段划三天,演示获得第一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