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 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宝库(3)
清酒孤灯
角色行当
梨园戏在角色行当和演出形式方面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
梨园戏的行当设置沿用宋元南戏的旧制,早期只有生、旦、净、丑、贴、外、末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大梨园增加了老旦(也叫老贴)和二旦,一般不超过七人(但近几十年来又增加了一些角色),由于梨园戏的角色比较少,所以往往要演员兼扮,比如说这一出生演这个人物,到了下一出这个人物不用上场,生就可能扮演其他的人物,所以只能演文戏。由于有了兼扮,梨园戏就有相应的规定,一个戏的某个人物只能由固定的某一行当来扮,不能随便地兼扮。大梨园还有"棚主",就是每一出戏都要有扮演某个人物的某个行当来充当固定的棚主,由这个角色来掌握这出戏的演出,这算是古代的一种舞台调度手法。传统剧目保留了宋元南戏的体例,往往以男主角命名。
开场一般先打“头落鼓”,全班人员“落棚脚”,做演出准备;打“二堂鼓”,上演《八仙贺寿》;接下是“跳加官”、“相公爷踏棚”。梨园戏剧目大多数是用男主人公来命名的,每一个戏的开场,都要有生脚坐场当引子,叫做“头出生”,即使演折子戏也有这样的排场。
生有四个方面的戏:相当于南戏的“副末开场”。
纱帽戏(官生),如《王十朋》中的王十朋;《朱弁》中的朱弁等。
破衫戏(穷生),如《朱买臣》中"逼写"的朱买臣;《苏秦》中"真不第"的苏秦;《吕蒙正》中"验脚迹"的吕蒙正。
生巾戏(文小生),如《高文举》中"打冷房"的高文举;《周德武》中"相命"的周德武。
小角戏,即扮演安僮之类的人物。
小梨园、上路、下南三个不同路子的行当还各有所侧重。小梨园以生、旦、贴、丑为四大柱(即四个主要行当),以生、旦、贴为主的戏叫"幼脚戏",以丑为主的戏为"粗脚戏"。上路老戏则以生、旦、净、丑为四大柱,下南老戏则以净、丑、外、末为四大柱。大梨园还增加了老贴和二旦,但是一般也不超过七人。另外,大梨园(上路、下南)和小梨园在旦角分行上也各有不同 。
大梨园有大旦、二旦、小旦之分,这三个行当在一个戏的不同场口可以扮演同一个人物。
大旦,主要担负戏中唱念较难、情绪跌宕较大的场口,如《王魁·走路》的谢桂英;《孟姜女·送寒衣》中的孟姜女,这些戏都是唱做并重,许多场面全靠单人表演。
二旦,演的是同一个戏的喜剧场口,老艺人称为佻戏(轻佻之意),如《周德武·行香相命》中的张瑞英;《朱买臣·逼写》中的窦氏。这些戏生活气息、人情味较浓,重念白,全本戏的第二折,就是女主人公上场的戏,所以叫"二出旦"。这出戏由小旦扮演,同时,还要担负扮演结场时大团圆戏中女主人公,另外还要扮演丫头、书僮之类的角色。
小梨园的旦角分行不像大梨园老戏那样。小梨园的大旦,要扮演整本戏中的女主人公。如《陈三》中的黄五娘,《吕蒙正》中的刘月娥,都是由大旦自始至终演完。
濒危状况
梨园戏保存了宋元时期戏剧的文献和活态资料,从中可体察出南戏文化及闽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特色。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说,梨园戏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宝库。由于时代的变迁,梨园戏观众日渐减少,使得梨园戏的生存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获得荣誉
近年来,梨园戏实验剧团多次获得文化部嘉奖。其中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并荣膺2003至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另一新编梨园戏《节妇吟》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及入选2005至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剧团先后出访意大利、英国、荷兰、瑞士、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