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榨菜历史与文化(3)
向真氏
百年榨菜产业
涪陵榨菜历经百余年发展,按其工艺变革和产业发展状况,大致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
1、草创探索阶段(1898年至1913年)
1909年及其以前为邱氏独家经营,1910年及其以后开始扩散。至1913年涪陵全县有加工运销商4家,仅分布于涪陵城西和李渡镇两地,当年总产量约50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工艺比较原始,设备简陋。
2、趋于成熟阶段(1914年至1936年)
这一阶段中,榨菜加工技术经历6大变革,更能适应商品化生产:即改屋檐下、树枝上晾菜为江边搭架晾菜;改瓦缸腌菜为水泥菜池腌菜;改一次腌制为两次腌制;改猪血拌石灰封坛口为水泥封坛口;改变辣椒等用料及辅料配方;对菜块予以修剪整形。经此变革,技术成套,工艺基本趋于成熟定型。加工厂户由数家发展到百余家。1926年出版的《中华民国省区全志?秦陇羌蜀四省区志》载:“涪陵县……其为特产者,以榨菜为最著。近年上海、汉口等处均设有公司经理,每年售出价值十万元(银元—编者注)以上。”这时涪陵县已成立了由加工、运销商组成的“菜帮”,至1931年改为“涪陵县菜业公会”,时有会员212家。至1935年前后,涪陵榨菜的销售市场已由上海扩大到北京、天津、辽宁、福建和广东等地,远及南洋各国;国内巳基本形成以宜昌、汉口、上海为中心的短、中、长路运销网络,其中以上海为最大销售市场。涪陵菜业的崛起,引起国内经济界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开始总结和研究种植、加工、运销经验。
3、曲折发展阶段(1937年至1949年)
这一阶段多数年份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到宜昌及其以下长江水路运输被日军阻断,传统销路不通,产销很不稳定。但以重庆为中心的后方市场及抗日前线军需需求扩大,菜业仍有较大发展。1939年2月11日重庆《国民公报》笫三版报道:“涪陵榨菜年收入即在百万元以上,对农村经济的补益当不少也……预计今年可出菜十六万坛,每坛以最近价格十元计,亦有百六十余万元的收入……每年直接间接受其惠者约十万人以上。”1940年,涪陵榨菜成品总产量首次突破万吨,达1.1万吨。40年代后期,市场物价飞涨,菜业急剧萎缩。
4、稳定发展阶段(1950年至1977年)
新中国建立后,建立国营菜业,私营加工亦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56年全部走向公私合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国营菜业稳定经营。至1976年,全县有国营菜厂19家,年加工能力1.28万吨,是1951年的85倍,年加工量占全县产量的80%以上(其余为社队菜厂加工);加工运销纳入全县统一管理,工艺又历经细节上的若干调整和改进,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青菜头良种选育和推广,以及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取得突破性进展。18年中,除少数年份外,产销比较稳定,全县有9个年份的产量超过1万吨,最高年产量13850吨(1954年)。
5、变革发展阶段(1978年至1997年)
1978年前后,涪陵各级党委和政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指导下,大力促进榨菜产业变革发展。1978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经多年试验总结的“六改”栽培技术,使亩产达到750公斤左右,比1975年提高了30%,同时促进“榨菜全形加工”和成品品质提高。90年代,推广“涪丰14”、“永安小叶”等青菜头优良品种,加上青菜头专用复合肥料的使用,大面积平均亩产提高到1.2吨,高的达到2.5吨至4.0吨。1978年前后,国营榨菜加工的踩池、起池、切菜、淘洗、拌料、装坛、包装等加工机具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实现半机械化操作,加工效率提高。1980年以后,榨菜加工、运销体制向多层次、多渠道转变,国营、集体、个体企业都可以经营榨菜,涪陵榨菜业扩张进入快车道。
1982年,涪陵榨菜研究所与国营涪陵菜厂试制小包装榨菜获得成功,当年产量38吨,因其运输、销售比坛装榨菜方便,附加值高,发展甚快。1988年,小包装方便榨菜首次突破1万吨;1993年突破5万吨,1997年突破10万吨。至21世纪初,小包装涪陵榨菜已占总产量的70%以上。1980年至1985年,四川省先后制定了坛装榨菜外贸出口和内销的质量标准,国家标准计量局颁布了榨菜质量的国家标准;涪陵地区标准计量局发布了方便榨菜质量标准,为榨菜的质量管理提供了法规性依据,产品质量达标创优取得显著成绩。1981年至1997年,涪陵市榨菜产品获国家级和部省级优质产品称号和金奖荣誉的有15个品牌,共获奖90余个次,居全国榨菜行业第一位,其中“乌江牌榨菜”获得全国工业品和食品行业、全国供销社和四川省的奖项等30余个次。
6、步入现代化产业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
1998年,涪陵榨菜产业开始步入新一轮变革即现代化产业发展阶段。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在涪陵榨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一是涪陵榨菜(集团)公司获中国农业学会“首批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典型”授牌;二是“乌江牌榨菜”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书;三是榨菜(集团)公司企业整体技改迁复建工作准备就绪,即将全面实施现代化生产线建设;四是涪陵区隆重举办纪念涪陵榨菜诞生100周年暨首届重庆涪陵榨菜文化节活动。其后,推进榨菜农业产业化,生产“安全、卫生、绿色、营养、健康”的榨菜食品,成为企业追求;进入21世纪以来,涪陵榨菜行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一批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和经营管理规范化的现代化榨菜企业相继出现,榨菜经济社会效益、菜农收入水平不断大幅度提升。
享誉世界名菜——涪陵榨菜美誉多
涪陵榨菜—走向市场,即以鲜香嫩脆的独特风味,佐餐调味等多种用途,耐储耐烹、营养丰富、方便可口等许多优点,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很快驰名中外。早年称“四川榨菜”、“中国榨菜”,而涪陵不但是榨菜发源地,而且一直是中国、四川最大最集中的榨菜产区,故涪陵榨菜也一直是中国榨菜的标志性产品、正宗产品。
涪陵榨菜被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早在1915年,于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大地牌”涪陵榨菜即参赛获奖。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地球牌”涪陵榨菜一直是外贸出口的主要品牌。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则直接冠名“涪陵榨菜”出口。20世纪80年代以来,“乌江牌”涪陵榨菜是中国榨菜的代表性品牌。“大地”、“地球”、“乌江”是近百年中国榨菜史上的代表性品牌,早已驰名中外;而主产地均为涪陵,一般则泛称涪陵榨菜。
涪陵榨菜有世界三大名菜或三大名腌菜之誉。世界三大名菜的说法,最早为全国调味品科技情报中心编印的《调味副食品科技》1984年第一期报道,继为1986年12月21日《四川日报》二版记者张利泉的报道提到:“七十年代在法国举行的一次世界酱香菜评比会上,中国涪陵榨菜又与联邦德国的甜酸甘蓝、西欧的酸黄瓜同列为三大名腌菜”。1990年11月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载:“涪陵榨菜与欧洲酸菜、日本酱菜并称世界三大名菜”。
涪陵榨菜还是四川四大名菜之一。涪陵榨菜、成都大头菜、南充冬菜、叙府(宜宾)芽菜,并称“四川四大名菜”,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即有这种说法。
涪陵榨菜是巴蜀三宝之一。(涪陵)榨菜、贡盐(自贡的食盐)、天府花生,被称为“巴蜀三宝”(原载《人民日报》1993年7月8日第八版《祖国各地三件宝》)。
涪陵榨菜是中国出口三大名菜之一。涪陵榨菜、竹笋、薇菜,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是中国外贸部门关注的三个重要的出口菜品,销路好,故有此说。
榨菜是涪陵三绝之一。荔枝、榨菜、红心萝卜,乃涪陵古今最有影响、最著名的农林特产。涪陵荔枝为杨贵妃喜爱而闻名;红心萝卜以离开涪陵城20公里以外就变质变味而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