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宜章八景(2)
寒凡氏
玉溪春涨
玉溪春涨这一景观,主景在县城三星桥与福星桥(即寡婆桥)一段河湾中,明代乡贤书院旁,景观在春水暴涨时而现。玉溪水自黄岑而下,绕县城西而过三星桥,水至福星桥上游十余米处,遇一石岸洄湙,水势加大,而且很深,形成漩流,惊涛拍岸。玉溪河岸有一排突兀于河水之中的石英石。其石洁白如玉、绿水白石,相映成趣。更有奇者,每到春雨暴涨,水拍岸边白石,如雷轰鸣。此时,两岸码头石阶尽没入水中,唯有突兀于河水之中的白石,在汹涌澎湃的河水中,却始终屹立其上,正所谓是:水涨而石高。构成了宜章独特的“玉溪春涨”。
邓尚书的诗词中,更生动而形象地描写了当年观景的状况,他写道:
渔未垂纶钓未沉,春涛雨涨拍溪深。
宣尼漫有乘桴意,安道何能泛剡寻。
石激雷鸣惊海鳄,云消风止乐沙禽。
乡贤书院临溪上,砥柱狂澜耸碧岑。
此景虽然主在水浪、奇石,而邓尚书诗中更描绘出在这一壮观景致中有垂钓者、观浪者、沙禽追逐、以及泊在岸边的小船等,由是,其景便不单调了。
宝刹云幡
宝刹云幡一景,县城西宝云山上的宝云寺。
北宋仁宗(1023-1062)年间,有了峰道人行至宝云山,见其山颇有神仙仙景之概,林木扶梳,瑶草萋萋,彩云缭绕,禽鸟鸣唱,一片祥和景象。于是,四出化缘募捐,建起了宝云寺,一为修身,二为万民祈福,一年四季香火鼎盛。宝云寺前竖有一旂幡,直插云霄,雄伟壮观的宝云寺,红墙绿瓦,四周古木苍天,瑶草花卉,奇禽异兽,往来飞奔,相处和谐。一年四季,香烟缭绕,彩云飘渺,寺庙淹映于雾霭之中,时隐时现,唯有旂幡迎风飘扬。故有:宝云古刹,隐入香烟彩云之中,只见云幡,难见宝刹,是为宜章一个独特景观。在宜为官的历代官宦、文人学士、以及外地游人都要到此礼佛瞻仰,留下许多诗词。
其邓尚书到此游览后,形象地写道:
丛林昔阐给孤园,梵呗琅玡佛氏尊。
地拥金莲云入座,天分旗节翠凝幡。
浓阴黯淡旃檀霭,清景飘摇宝带繁。
今日神宫亦消歇,独留山月照空门。
此景到明代时即开始凋零,作者需要在突出烟云掩映古刹、旂幡飘摇云间特色外,可采用虚拟笔法、扩大想象空间进行点缀加工描绘。
蒙洞泉香
蒙洞泉香一景,在昔日奍正书院旁今县一中处。宋代淳熙乙己(1185)宜章县令、临川吴镒往游,因见其上岩下泉,形似“蒙”故取名蒙岩、蒙泉。是宜章一处重要名胜古迹。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仕途官吏、文人豪客前来游览观赏,并被收进了《中国名胜辞典》。其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蒙泉”--即“泉香”一景。蒙泉有左右二泉,其一水自岩缝中暴突流出,在泉流出处建有四个井架,并建有井亭,以供城中部分居民汲水、洗菜、洗衣之用,并建水槽引出为居民饮用;其二系经人工开凿,以作饮用水为主,有人在石壁上篆刻有“枕流濯缨”四字。蒙泉水,清澈冷冽。
第二层是“蒙岩”--即“蒙洞”一景。蒙岩也有左右(或称上下)二洞,一在奍正书院旁,其实并非岩洞,实为石壁,其中间岩壁上,有宋书院掌教曾某所篆刻的“虎”字,他左面石壁上又篆刻有“介石”二字,苍健有力。并有清朝一批学子把宋吴县令的《蒙艮二岩记》刻于其上。
第三层,其左上方,即奍正书院后的桄榔山有一真正实实的岩洞,其洞被藤葛瑶草遮掩,周围石壁上留下自宋以来历代文人书刻,尤为著名的有宋代县令吴镒的题名石刻、元代至正戊子(1246)通议大夫宪佥(官名)契世玉所题刻的《菩萨蛮》一阙:“蒙崖几日桃花雨,依稀流水樟桥去。只恐到天台,误通刘阮来。玉堂开绮户,不隔尘球路。休认避秦人,壶中别有春。”等为最。而在别一方裸露的石壁上,又有书院曾掌教题刻的“龙”字。
县内外的文人学士、达官贵人、商贾游人一旦来到宜章县城,必然会去游览此景,留下的诗词歌赋也最多。邓尚书其中偕朝庭官员张侍御共游时,所写的一首更为形象:
趄来连辔访丹梯,斜磴紫纡路可跻。
石窦泉香瑶草秀,玉岩春暖碧云低。
围棋暂适沦州兴,得句还劳翰墨题。
风景清幽观不尽,仗藜踏遍落花泥。
提示:邓尚书告老还乡,就在蒙岩旁边建有“东溪草堂”并在奍正书院旁又建有“晚翠”、“清风”、“濯缨”、“览秀”等楼阁亭榭,若能融入此景中去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