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客家的节日习俗

晓星君

惠州客家的节日习俗

千百年来,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众多移民从北方南迁来到惠州,成为客家人,形成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影响深远的客家族群。客家人分布在惠州的山区、平原、沿海。他们的生活既保留了老家的传统,又形成了自己新的习俗和特点:节日习俗。客家人有句习俗顺口溜:正月正,二月伯公生,三月清明四月八,五月节,六月六,七月十四八月半,九月重阳十月朝,十一月冬过系新年。

一、春节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也是俗称的“过年”、“新春佳节”,是惠州客家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这段时间,外出谋生的人要回家,公职人员要放长假。不论官、民,不论贫、富,家家户户团聚,欢欢喜喜、热热闹闹过春节。

为了过好这个隆重的节日,客家人要用很长的时间来做准备。农民要准备“年猪”,从三月就开始养“年猪”、阉鸡、鹅、鸭等,以备过年食用。扯布置办全家人的新衣。过了冬至,开始酿黄酒、白酒,做腊味,备柴草。被人欠钱的,准备讨债,欠人钱的,也准备要还债,谓“欠人钱,做吾倒食”尽量还债,债还清了,才能赚自己的钱。

打扫卫生:到了农历十二月十五,春节气氛就越来越浓了。惠东一带客家在十二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为“扫尘日”。用竹叶扎成扫把,把屋瓦、墙上下打扫干净,所有家具都清洗一遍,蚊帐被褥,更换陈旧设置。

入年架客家人过年有很多讲究,入年架是其中的一项。每年在腊月二十三日入年架,到正月初五出年架,整整十天为春节期。年三十请灶君爷原坐。

入年架,也就是说送“送灶神阿公上天”。传统日期各有不同,有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五。民间还有“官三,民四,王八乌龟二十五”之说。旧时年二十三入年架的多为官家,官家入年架次日贫民才能入年架。惠城、惠阳、惠东、博罗、大亚湾等一带的客家,均为年二十四入年架、少数人家在年二十五入年架。这天,家家户户祭灶神。民间传说灶君是天庭派到各家各户临视之神,每年于是日“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情况,人们用清茶、大吉、糖果、糕饼,燃香烛拜谢灶神,并烧黄纸奏疏,谓之“送灶神阿公上天”。 有的用黄纸印就的奏文,把全家老少名字填上,以备灶主爷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在厨房灶神前除供上果品或汤丸,两侧各放一条带尾的甘蔗(多为竹蔗,意为做天梯恭送),祭拜时,焚香点烛,虔诚祈求。烧元宝,放鞭炮,祭拜结束。灶主爷便扶着竹蔗梯子遥遥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也有单用纸保蜡烛烧香拜拜,请灶君爷上天。

除夕这天,要接灶神,重贴“五龙灶君之神位”,并供上三牲(鸡、鱼、猪肉),斟上清茶、白酒,焚烧纸宝、“云马”, “云马”祭拜,请灶神阿公下地入户就位,保佑家宅平安。

置办年货过年要置办很多年货,吃的、穿的、用的。最讲究的是:过年要穿新衣服。客家人最常讲的是“有食冇食冇人知,身上冇着(衣服)众人欺”。意为即使再穷,都要在这一年准备一件新衣。实在没办法,就把旧衣服染色作新衣穿。除了准备好了的猪、鸡、鸭、鹅、大米、油等,就是在入了年架后,还要采购年三十晚的食物、年初一的食物以及以后几天的食物。农村人到圩镇采购年货,是挑着箩筐来的,把春节要用的、吃的一一买齐,装了满满两箩筐。采购齐后,春节期间就不用出门买菜了,谓之“新年大吉样样有”。这些年货包括:素菜如冬菇、木耳、金针、腐竹、珍丝、菠菜、油豆腐、荷兰豆,鱿鱼、虾米、蚝干等。果品类糖饯品有瓜子、花生、葵花籽、冬瓜条、糖莲藕,油炸食品如糖环、蛋、米糕、豆糕、芝麻糕、花生糕等。沿海的客家人还要准备马鲛鱼、鲍鱼、红线鱼、鱿鱼、花胶、粒鱼、耗(牦砺)、虾、墨鱼等等。三十晚那天采购的是青菜,大白菜、大青菜、生菜、菠菜、慈姑、芥蓝、萝卜、葱、蒜、芹菜、姜、胡椒等等。

到了十二月初,各家各户忙着踵粉、打米糕、豆糕、芝麻糕、黍米糕,打米饼,炒花生等等。

家庭用具如碗、筷(箸)、汤匙,根据家庭人员多少而决定买多少。购新碗筷,讲究配套,花纹、釉色大致相同。筷子数量多为“十”,因“十”是吉祥数字。

除了购买,有相当部分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各家各户在年到来时的前10天,就把准备好的粘米、糯米泡在水里,一天后放进碓坑里踵成米粉,还准备有艾叶、杨红、糖,用来制作各种糕点。由于过年多用于祭神、祭祖、祭灶君,所以被视作是过年的祭祀食品。大制作的年糕有大笼粄(甜粄)、木印艾粄(里面有花生、芝麻)、喜粄(发包仔)、汤丸等,有的有萝卜粄。此外,还用面粉制作油角仔、曾堆等。

张贴对联惠州客家人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对联,亦称春联、春晖。张贴对联有许多讲究。有祖祠联、姓氏对联、各个小家也有自己的对联,还有村联、庙联、庵联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各式对联。从贴的对联可以看出,该村、该户人家的祖先是从什么地方来、祖先是什么人,还从中看出祖先勤耕勤种、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德。

家庭联大多数是祈求新年好、身体健康、生意兴旺等,祖祠联一般祈求不要忘记祖先等等。喜庆新联如:炮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象又更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南西南北财;“招财进宝”等按各自心愿选购各式各样的 “对联”和“春晖”。

惠阳、惠城、惠东、博罗等地客家人的姓氏对联最传统。但凡过年都在祖祠的大小门、家的大小门张贴对联,各姓氏对联的主要特点是突出本姓氏的古代名人、名事,每个姓氏都有一到几副,所用典故大多是清代以前的人和事,也有近、现代的,对联可断定对联的创作年代。这种以前辈名人典故入联的习俗,反映了客家人追忆先贤、激励后人,传扬美德和光耀门庭的愿望。

如林氏对联:双桂家声远,九龙世泽长。这副对联在惠州的惠阳、惠东、龙门、博罗等地的客家人春联都有,源自河北。比干的儿子林坚公有二子:载、磋,皆袭封受爵,子孙居冀州博陵(今河北省安平、蠡县、唐县一带)。当时位于古河水(今黄河)西河和注入河水的淇水(今湛河)之西,而称“西河地”,这便成为“西河林氏”缘由。自称“九牧世家”,即是福建唐、宋九牧名贤的后代。林氏繁衍至今3000多年,成为中国主姓之一,在唐、宋两朝,莆田、晋江林氏各有一门九兄弟登进士并任刺史、知州的盛事,被称为“唐九牧”,“宋九牧”(也称“后九牧),在林氏发展史上谱写了灿烂辉煌的篇章,也成为中国林氏的千古佳话。

许氏宗祠联:子将拔士、叔重传经。许子将,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据说当时他每月都要对人物进行品评,每月评一人,曰“月旦评”,在当时名噪全国,许多未仕的世家子弟,一旦受到好评,便会马上显名于世。为此,大家都争着前来求许子将讨个好评语,作为进入仕途的资本。曹操年轻时飞鹰走犬,游荡无度,人们对他的看法很不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少数人看出他是个非凡之人,桥玄对他说:“君未有名,可结交许子将,若能得其评议,即可显名。”曹操于是卑辞厚礼,求见许子将恳请评品。许子将一向看不起曹操的为人,闭口不言。最后被逼无奈,方才实言相告:“君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叔重,名许慎,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卅年甲寅(公元五四年),汝南召陵人。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八岁入学开蒙,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学二年字书之后“始研诵读,诗经、论语、孝经”接诵续着“春秋、左传、易经、书经、礼记以及诸子著作”融会贯通,性淳笃,少博学经籍,精通文字,二十仕为郡功曹;孝章建初八年癸未(公元八三年)十二月,孝武帝好儒术诏令“选举良才,为治政之本”许慎品德才学兼优,政绩突异,会试应选,年三十被举孝廉。

又如淡水镇叶氏常用对联:基开叶县;业肇梅州;南阳世泽;西楚家声;秋长周田村碧滟楼联:飘洋过海打州府;立业南洋振乾坤。惠阳秋长: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崇高世宅山川秀丽三光普照永承先祖基业传后裔;芳树琼楼园林翠茂日月同拱贻荫后人志德千古存。

个别谐趣联,在欢乐的春节出现,让人哭笑不得,如:旧时有个半大青年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过年了,他见家家户户贴对联,自己没钱,但过年又必须贴对联,他看到福华庵有一副对联,觉得很好,就把它撕下来贴到家门。第二天,乡亲们看到他家的对联:福地春光好,华堂景色新。结果,大家都来他家拜神。又如:有一父子用钱捐来“贡生”,恐乡人不知,便在年三十晚用写对联方式告知乡里:父贡生、子贡生、父子同贡生;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可正月初一早上就被人改成父贡生、子贡生、父子同贡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

过新年。除夕这天,也称年三十晚,人们的心情处于激动中。一大早,家家敬奉天神、祖宗及当地诸神,张贴对联、贴年画,在碗橱、灶头、米缸、鸡房等处贴上“福”、“六畜兴旺”等字样,在每个显眼的地方放一对吉子,俗称“大吉”。各家各户悬挂灯笼等吉祥物。全家人洗完“大吉水”后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人们忙忙碌碌的几天,几乎就是为了吃好这餐丰盛、讲究的年夜饭。餐桌上有美酒佳肴,有鱼、猪肉、鸡及其它高档菜肴,即使穷人家,起码都有猪肉、鸡、鱼等。吃年夜饭时,酒杯相碰,互相祝福。旧社会过年,官、民也不平等,大年初一开大门放爆竹,平民百姓只能等官府衙门放过之后才能燃放。餐后,要留剩饭,谓“年年有余”。吃罢年夜饭为已经换上新衣的孩子发红包,称压岁钱(也叫利是)。

零时,辞旧迎新时刻到了,大地鞭炮声响成一片,烟花彩艳照红半天,时钟敲响,男女老少神采飞扬,人人心情兴奋,家家户户打开大门接“财神”,迎接天神、喜神、贵神等诸神降临,“迎春接福。逢人见面互道“新年好”和“恭喜发财”。

除夕开始点煤油灯(即使有电灯也要开),叫点“长年灯”,一直到年初七(人日)。如中途灯熄灭,则预示新一年家运将有不测,应想办法求神问卜化解。

年初一人们称之“日王”,一天管一年,万事要小心,开口要讲好话。晚辈要向长辈祝福道贺说“恭喜发财”、“健康长寿”、“生活愉快”之类的祝福语,平辈或朋友之间相见,也要互相祝福,讲些吉利的话。同时还要特别谨慎行事,格外小心不能打烂东西。小孩也不能打架,如谁被人先打了,叫“破新年更”(不吉利)。

过去惠州一带客家一般年初一都吃斋,现在有食一餐斋、一餐荤的,也还有食两餐斋的。惠城区水口镇龙津村有些宗族年初一规定只准吃斋,不准吃肉。惠阳秋长人年初一这天不准小孩向大人或亲友讨“利是”,否则就被认为不吉利,据说会穷一年。初一这天禁忌很多,家人讲话要讲好话,小孩子不小心讲了一些“不吉利的话”时,大人即刻解围说“大吉大利是”、“童言无忌”等话替小孩说吉利话。大多数家庭年初一不冲凉、不扫地、不挑水、不倒垃圾,叫做“囤丁囤财”。初一那天,人们一般不外出,但也有人为图吉利,选择“大利”方向一早就出门。也有人朝“大利”方向的厕所走去,在厕所疴屎、名日“头恭”。还有人到庙宇上香,祈求菩萨保佑,正月初二是开年日,家家户户都备办“牲礼”拜天神祖宗,饭桌上摆的荤菜有鸡、鸭、鱼、蛋、猪肉、汤,还有在年三十晚就已经煮好的客家传统菜“冻”(用猪脚、鸡爪、菜脯、醋煮成的贴水菜,由于天气寒冷,贴水到年初二已经冷冻,撒上胡椒粉非常好吃)。早饭后带小孩出门拜年,探亲访友。客家女人习惯年初二这天回娘家探父母,如高潭人初二至初五是女婿及其他亲戚来拜年。女婿早拜年表示有孝、有情,所谓“有情阿郎年初二,无情阿郎年初六”。

初三是“送穷鬼”日,也叫“扫穷鬼”日,惠州客家人的传统大多一样,清早起来大扫除,把几天积存的垃圾全部倒掉,祈望来年发财。直到年初三过后才把垃圾送走,垃圾要送到三丫路边,盖上两对宝,插上三支香,口中连念“穷的去、富的来”,叫做“送穷”。回家时不能向后望(倒垃圾的地方),否则“穷鬼”会跟回来。

初四至初十为“探亲日”,凡出嫁后的女儿、姑爷(女婿)必到娘家向岳父母及众亲戚探亲拜年,小住两三日,探亲延续到年初九、初十。惠州一带风俗,春节期间,所有的亲戚都要走访完,否则被视为不孝、不敬之意。年初五虽然俗称“出年架”,启示年已“走”远。博罗一带客家还有初十“吃公尝” 的风俗。“吃公尝”即是“分社肉”。当日,各村的同宗姓人聚居祖屋,因祖上传下有一定的公产,也称“公尝”,族长在当日用公尝款杀猪,按男丁计算分给各家。分社肉的猪,要抬到“社伯公”面前,焚香祭祀后方能宰杀,故称分社肉。公尝的猪首先选定赶山上,在正月初七至十四择一晚上,上山“猎龙”(猎即赶的意思)。组织一群青年高举火把,敲锣打鼓登上附近山头,燃放鞭炮,祈求把龙(猪、即风水)赶回村。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三汾妕慹喥
  • 趣闻 倦容
  • 趣闻 锐藻君
  • 趣闻 盼菡子
  • 趣闻 倦容
  • 趣闻 霓裳羽衣
  • 趣闻 幼珊
  • 趣闻 信然郎
  • 趣闻 落樱花
  • 趣闻 消失了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