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清明习俗 插柳

梦太乱

客家清明习俗 插柳

清代、民国时期客家地方志关于清明“插柳”习俗的记载屡见不鲜。

如赣南地区,清光绪元年《瑞金县志》载曰:“清明,插新柳枝于门,妇人、儿童摘柳叶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妇女靓妆上坟,曰‘踏青’。”又清光绪十九年《上犹县志》载曰:“清明插柳扫坟。”

如闽西地区,明崇祯十六年《汀州府志》载曰:“清明,折柳悬于户外,仍以插鬓。”又民国二十四年《漳平县志》载曰:“清明折柳插于门,采艾为粿,展祭坟墓。”清乾隆二十五年《上杭县志》载:“清明,折柳悬于户外,仍以插鬓。”

如华南、粤北地区,清光绪十六年《花县志》:“三月清明,门插青柳,或戴于首,具筵上墓。”又同治十年《增城县志》:“三月清明,插柳于门,扫墓郊行,谓之踏青。”又民国二十五年《龙门县志》:“三月寒食,不禁火。清明墓祭,插柳于门,妇女皆簪柳。”清同治十三年《韶州府志》载曰:“至三月上巳,袚禊。清明,插柳于门。”清康熙二十六年《重修曲江县志》载曰:“清明扫墓,制乌饭以祀先,折柳插头及门左右。”清同治十年《乐昌县志》载曰:“清明,遍插柳于门,祀先祖,集少长出郊,曰踏青。”民国二十三年《仁化县志》载曰:“清明,家插柳枝,各姓族宰牲祭祖上墓,去草加土,谓之扫坟。”清嘉庆二十五年《翁源县新志》载曰:“清明扫墓,制乌饭、艾糍以祀先。折柳插头及门左右。”

如粤东地区,清乾隆二十八年《博罗县志》载曰:“清明,人家插柳于门,亦簪于首。”又民国铅印《长乐县志》(今梅州五华县)载曰:“(清明)早起插柳于门,男女俱插柳于鬓。”

插柳风俗,最初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即客家崇拜的五谷神、五谷仙。其次,柳枝作为辟邪的吉祥物,习俗亦非常古老。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曰:“正月巳,取柳枝著门户上,百鬼不入家。”由此可知中华民族门户插柳的习俗不仅仅是在清明,正月巳日也有插柳袚除不祥、驱除鬼灵的传统。

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曰:“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后来妇女也将柳条戴在头上,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代诗人杨韫华《山塘棹歌·插柳枝》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岁时百问》则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意也。”

清代各地地方志均有记载清明插柳禳除凶邪的民俗寓意,如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有载清明“插柳于门外,辟不祥。”

所谓插柳以“明眼”,即使眼睛变得明亮。关于这一说法,大约起源于“青盲日”禁忌。如山西《临晋县志》记载:“清明是日,妇女不作生活,曰‘青盲日’。”就是说,这天是妇女们的休假日,必须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计,否则视力就会严重下降。对于致盲的禁忌,生发出明目的联想。清嘉庆十六年《西安县志》载,清明“折柳枝插门或簪之,食青豆令人眼明”,说明吃食青豆也有令眼睛明亮的风俗,其中大概有以“青豆”克“青光眼”的寓意。清嘉庆十年《长兴县志》则载,清明食螺,谓之“挑青”,亦有明目功效。此外,各地还有清明日采新茶能明目的习俗。

而清嘉庆年间刻本《峨眉县志》则记,清明时妇女贴胜于鬓,名“柳叶符”。又浙江《临海县志》载,清明插柳于门,或簪之,谓之驱“香几娘”。所谓“香几娘”,盖指螫虫一类。同辟邪相近者,是避蛇虫之说。如河北《怀来县志》载清明“折柳枝插门,谓可避蛇虫。”

清明门上柳,又是迎接春燕的。燕是候鸟,春归北方。所以,迎燕说只见于北方。河北的《乐亭县志》云:“插柳枝于户,以迎元鸟。”《滦州志》:“以面为燕,著于柳枝插户,以迎元鸟。”“元鸟”就是燕子。对于北方来说,燕归来永远是一件有美好的事。值得说明的是,山西不愧是介子推的故乡,那面做的“燕”穿在柳条上,插于门户,称为“子推燕”。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桠豪酱
  • 趣闻 无关痛痒
  • 趣闻 游离者
  • 趣闻 易眸落
  • 趣闻 灵蓝子
  • 趣闻 恒鑫酱
  • 趣闻 凝笑
  • 趣闻 寻冬
  • 趣闻 幸福男神
  • 趣闻 浊酒尽余欢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