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各地奇葩婚俗(2)
桐华君
徐州:撞斗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桌盛宴,那么婚嫁则是其中色味最美最浓最酽的一道佳肴。新沂民间传统婚俗绵延数百年,虽不乏繁文缛节,但很多耄耋老人每当回想起自己年轻时那迎娶婚嫁时的动人一幕,依然禁不住满脸绽开幸福灿然的欢笑……
在“噼噼啪啪”的第一挂鞭炮声中,男家前往迎娶新娘的花轿意气风发地起程了。轿子里放着为新娘准备的一筛子衣被和一个梳妆盒(又叫“上头盒”),这些是必须由“全人”即儿女双全的妇人放进去的。一童男子压轿一程后返回。花轿在迎亲的途中一路鼓乐开道,吹吹打打,煞是热闹。
花轿抬到女家门口时,男家人立即燃放第二挂鞭炮,鼓乐也吹打得更为振奋热烈。这时女家“全人”或新娘的姐、嫂从轿子里抱出衣被和梳妆盒,赶紧给新娘“上头”化妆。打开“上头盒”,里面的手镯、簪子、耳坠、铜镜及筷子、栗子、花生、一对面鱼、过路面、红鸡蛋、红丝线等一般是不可或缺的。新娘从头到脚换上男家的衣物后,便是名副其实的“新人”或“贵人”了。在男家人又接连两挂“噼噼啪啪”急促的鞭炮声中,新娘被盖上“蒙头红”,并由其兄弟或表兄弟背上花轿,以示新娘不要忘了娘家兄妹手足情与父母养育恩。所以,新娘上轿时一般都会忍不住流泪的。见新娘坐上了花轿,男家人便吆喝着匆忙放响第五挂鞭炮,兴高采烈地“打轿回府”。富人家陪的“大八件”、“小八件”及“四盒底”等,应有尽有,或手提,或肩抬,甚是场面。而穷苦人家有时连一张八仙桌也陪不起,只能给几件随身换洗的衣服,这叫“打软包”。
花轿快到男家时,早有“探子队”飞报花轿行程。第六挂鞭炮顿时响彻全村。之所以要燃放六挂鞭,是取吉祥大顺之意。花轿落地,男家过来两个“全人”撕开用红线缝上的轿门,挑开新娘的“蒙头红”,并抱下随轿带回的那筛子剩余衣被及梳妆盒。这时两个伴娘过来向新娘深鞠一躬,请其下轿,新娘在轿中必须起身点头,以示还礼。新娘一进门,先要跨马鞍,意为“新人跨马鞍,辈辈做高官。”跨过马鞍还要跨火盆,寓意是“新人跨火盆,辈辈出贵人。”然后,男家“宾相”三请新郎来拜堂,口中还念念有词:“新郎来拜堂,拜天拜地拜爹娘,夫妻对拜入洞房……”新娘进洞房前,有人用笆斗象征性地往其胸怀撞几下,即“撞斗”,以求“富贵入怀”之意。
新娘入了洞房,男家“全人”便把看喜的撵出去,铺一芦席于地上,席上铺被,让新娘坐于被上,用一根细细的红丝线绞掉了新娘额头鬓角的乳毛。这在旧时婚俗中必不可少的一“绞”,就是所谓的“开脸”,也是女子身为人妻的标志。新娘“开脸”后,由伴娘陪同向准备开席的长辈一一磕头,以示敬重;长辈们也把准备好的“红纸包”送给新娘。
晚上“送房”算是最热闹的了。亲朋好友酒足饭饱,争相拥入洞房,摆上一张八仙桌,在桌上放置八盘点心,并燃亮一对大红蜡。大家有说有唱,动手动脚,出尽新郎新娘洋相。尤其是大家轮番向新郎新娘敬酒时,每敬一杯便说一套吉利话,幽默诙谐,逗得满屋人前俯后仰,哄笑不止。闹新房常常会闹到深更半夜,有时直到鸡叫二遍。大家看新郎新娘已精疲力尽,才互递眼色,同伴娘一起朝新人身上和床上撒几把喜糖喜果(即“撒帐子”),然后纷纷退出。其中一人还要从窗户往里扔一把筷子,边扔边说吉利话:“一扔金,二扔银,三扔鲤鱼跳龙门……”其词合韵,其声朗朗,以示亲朋好友的诚挚祝福。
第二天,新娘一大早起来,要给公公、婆婆磕喜头,还要由小姑或妯娌带着到几家近房再一一磕拜,这叫“认族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