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的前世今生
柠稔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伞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五帝纪》中就有关于伞的记载。伞是人类使用最为普遍的工具之一。伞的基本结构从古至今几乎没有本质的变化,但功能种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增加。到近现代出现了油纸伞、油布伞、演变成布面料、尼龙面料丝绸伞面、塑料面料等等,近几年来还有防紫外线的伞面问世,五花八门多彩多姿。据古籍记载,伞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在春秋时期(前770-476),著名工匠鲁班之妻创造了手提伞。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黄色罗伞,以表示“荫庇百姓”,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
伞开始为丝帛制成,价格昂贵。汉代(前206-公元220)后,改用较为廉价的涂上桐油的纸来制雨伞,纸制油伞开始普及。中国伞在唐朝(618-907)时传入日本,十六世纪才传入欧洲。
到清代(1616-1911),出现了精工彩绘的花伞。伞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也就逐渐传到了国外。日本在唐朝时先后向中国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余人,其中有医师、画师、音乐家及各方面的学者,他们到中国专门观摩和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把中国的历法,天文、音乐、美术等文化带到了日本,也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带到了日本。
在日本,把油纸伞叫和伞,其名字与他们的服装和服一样来源于他们的民族文化——大和民族。从伞的名称我们可以感受到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很强,其制作工艺与中国油纸伞一样,伞架竹子,伞面油纸。和伞文化由中国唐朝时的油纸伞逐渐发展而成,所以中国人称和伞为“唐伞”,也算是对我们老祖先的东西的一种尊重吧。
不同颜色的伞也有不同的象征及涵义,在传统婚礼上,出阁的新娘通常会被红色油纸伞遮着,而紫色伞则象征着长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一大批油纸伞生产企业相继淡出了日用雨具市场,但油纸伞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钢架伞永远无法比拟的。
伞之韵——可以说“伞”是中国象形字的杰出代表,更像是一把撑开的油纸伞,简洁而美观。“油纸”谐音“有子”,寄托着中国人传统的多子多福的理念;而伞的繁体字“傘”,五个“人”字寓意五子登科;竹做的伞柄象征节节高升,圆形的伞面则象征团圆平安。可以说,一把油纸伞承载着中国的千年文化传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伞之美——一把小小的油纸伞,居然要经过100多到工序,从伞的竹制骨架选材和伞面晾晒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都十分苛刻,而每一道工序在我眼里分明就是一个美妙的艺术创作过程。用朱砂刷过的面纸一张张糊在伞架上时,透过窗户的阳光将伞面映得通红透亮,人在红光中形成剪影。糊伞的工人将伞拨动,伞面便转成一朵流动的红云,美不胜收。往伞面涂桐油的过程也极具美感:工人师傅熟练地转到着油纸伞,均匀地往上刷着桐油,伞面因桐油的滋润而显得润浸,在光的照射下薄如蝉翼。
伞之情——在文学和影视作品里,古镇雨巷油纸伞总是充满诗情画意,诉说着风花雪月。《白蛇传》中许仙和白素贞因油纸伞而留下千古爱情;《踏伞》中蒋世隆和王瑞兰也因为油纸伞而暗生情愫。经常看到文学作品里侠客的经典造型:背囊里插着一把油纸伞,仗剑而行。手中的剑替天行道;而背上的伞则显侠骨柔情。不期而遇的雨,及时出现的油纸伞,为邂逅找到一个绝佳的借口。比肩而行,感受着对方的体温,听着雨滴落在油纸伞的美妙音乐,爱意也不禁油然而生!
伞之惑——油纸伞现在也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