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2)
梓睿
皮筏特征
兰州羊皮筏子由清光绪年间兴起,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不断。它是以兰州为中心的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皋兰县及省内的靖远县、永靖县、景泰县;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青铜峡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和青海省的循化县等地的重要水上运输工具。它是以羊皮为囊,充气、扎缚,以木架捆绑而成,分为600个和460个皮胎的大型、360个皮胎的中型、330个皮胎的小型载货筏和13个皮胎组成的载人皮筏4种。其特点是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可谓“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羊皮筏子的驾驭根据筏子大小不同,由1名至8名筏工组成,由谙熟水性经验老到的“峡把式”掌桨领航,其他筏工统一听从号令。过去黄河水道既无水文资料,又无导航设备,运送过程十分凶险,所以形成了很多禁忌,如每次开筏前,筏客们都要沐浴净身,选好“黄道吉日”,然后杀鸡宰羊,祭祀河神或龙王,他们十分忌讳讲“破、沉、撞、没”等字眼,只许乘客称呼他们为“掌柜的”或“把式”,不许称呼“筏子客”或“航家”。路过一些“事故多发地点”时,禁止乘客询问地名,漂流途中每见河神庙或龙王庙,都要停下来进庙烧香磕头,祈求一路平安。
保护意义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倡导,羊皮筏子的保护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羊皮筏子采取保护措施,首先是保护传承人,将其制作工艺、驾驶技术、人文的生存状态保存下来。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成立专门保护机构;配备专门保护人员;列入名录形成档案;拨出专项保护经费。七里河区文化局开展了羊皮筏子的普查工作,主要是对其分布状况、运营情况及传承人的普查,同时请有关专家进行调研论证,并指定保护责任人,撰写相关材料、申遗,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兰州羊皮筏子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经费问题,二是民间行为的运营方式缺乏管理和指导,今后应成立羊皮筏子保护协会,对其技术、制作、驾驶及运营等进行规范管理和文化意义上的保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羊皮筏子走到今天的境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今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满足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需要,仍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为黄河风情线增光添彩。它的精神意义远远大于实用功能。而将这一凝聚着古代文明的工具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