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清风楼(2)
访旋郎
邢台市标志性建筑 打造精品游览名胜
历代政府为了切实保护传承邢台的人文历史,曾多次对清风楼进行过修缮,较大的修缮四次。
第一次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为迎接慈据太后和光绪皇帝自西安“两宫回銮”,由直隶总督袁世凯饬令,邢台县知县戚朝卿等人主持修缮。袁世凯临时把府衙辟为行宫,旧式隔扇换成玻璃门窗,油刷了清风楼和东门城楼,并把长街拓宽为3丈6尺。长街原有三座牌坊,南口的是贞节牌坊,其名称冲讳帝王,因此被拆除。第二次在解放初期;第三次在1982年;第四次在1999年由河北省文物局主持进行了落架重修,这次重修除略去了第三层正厅四角的八个满月型洞窗外,其他一仍其旧地保留了清风楼的明代建筑风格。
此外,民国十七年(1928)时,国民政府京畿卫戌总司令鹿仲麟曾于清风楼上开办中山图书馆,使其成为公众文化活动场所。
20世纪50年代之后,邢台市文化局曾在清风楼上举办过多次邢台市出土文物展、书画作品展。“文革”中曾在清风楼上举办过各种名目的阶级斗争展。
1966年8月15日,邢台地市在体育场集会,拥护党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是月,邢台各学校大批红卫兵走上街头,展开大规模破四旧活动。不少名胜古迹被随意破坏,清风楼被改名东风楼,楼顶雕刻砸毁,楼上悬挂的“清风楼”牌匾被烧毁,楼内文物被毁,楼内所藏珍本古书被抄走。
前些年,为了陪衬和丰富清风楼文物景观,邢台市城建部门对清风楼前的府前街进行规划和改造,建成了明代仿古一条街。仿古一条街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与古香古色的清风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显示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民族色彩,成为邢台市区的又一新景观。
现在,清风楼作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但是邢台市区著名的游览名胜之一,也是邢台古城标志性的人文历史建筑物。
清风楼楼台正中之门不可堵塞
清代顺德府知府徐景曾在他主修的《顺德府志》中阐述:清风楼是顺德府人杰地灵的标志,是邢台的文脉之所在。他认为,清风楼楼台正中之门不可堵塞,如果将其堵塞,必然会导致邢台人民的贫穷、邢台人才的枯竭,还可能导致黄河水患,使开封城陷入没顶之灾。依据有三:
(一)明崇祯年间(1628―1644),顺德府知府汤一湛把清风楼楼台之门堵塞,在府署正南即离向(堪舆家说“离向为福”)新开一小街曰“凤凰街”,作为进出顺德府署衙门之路。这一举动导致了此后三十年间邢台县的士子无人中举,还使邢台人民陷入兵连祸结,水旱无常的灾难之中。尤其是崇祯十六年(1643)的“癸未之变”,固若金汤的邢台城,虽有邢台官兵与邢台人民同仇敌忾之坚守,却仍被清兵攻陷,导致了顺德府屠城之祸:知府吉孔嘉与千总李如龙、张自谦以及傅梅、孟鲁钵等乡贤的“不屈死”,邢台城中“老少男子死者三千余人,妇女死者七百余人”,数百家被杀绝。
明崇祯时,顺德府知府汤一湛堵塞清风楼楼台之门,还导致了黄河的决口和开封城的被淹没。
(二)清顺治十六年(1659),顺德府知府郭础通过民间采风,接受了汤一湛因堵塞清风楼台之门给邢台人民引来惨祸的教训,而“改仍旧”,即重新打开了清风楼台之门,府署衙门官员、吏役和迎来送往的轿、马都一律由此门出入,不再经凤凰街。郭础“改仍旧”的良性结果是邢台人才的复出。
(三)康熙六年(1667年),新任顺德府知府李嘉胤为庆贺邢台人才的复出,特在清风楼之北新开东西通道,称“两科路”,且在东、西两个路口建起了两科牌坊。李嘉胤的后任杨于庭却不信邪,不但堵死了两科路,还拆毁了两科路口的牌坊,从而再次导致邢台士子的科举不振。
当然,政府部门不能相信迷信。但是建筑风水到底是迷信还是科学?用一顶迷信大帽子把几千年历史的风水传统一下子盖死,有失公平。中国古代建筑的选址都讲究“藏风聚气”,“辨方位,测山岗,察阴阳,观流水”,讲究山清水秀、山环水抱,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和谐,也是有一定价值的历史遗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