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响水古云梯关 江准平原第一关

旃蒙桑

江苏响水古云梯关 江准平原第一关

“自古黄河十八弯,历史上有个云梯关,云梯关,真古老,相传周朝建,嘉庆重修好……”这首流传民间的童谣中所说的云梯关,位于今天的响水县黄圩镇云梯关村境内,据史书记载,自北宋到清代的近千年间,作为历代的海防重镇和著名的商贸集散地,云梯关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背靠黄河,雄视着浩瀚无边的黄海,史家称之为“江淮平原第一关”。

关名之由来

黄圩镇位于响水县的最西南端,距海约80公里。然而在我国古代,这里却曾经是淮河的入海口,古称“大海口”、“海要”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的云梯关就设置在这里。云梯关具体建于何时,现在已无从考证。据《阜宁县志》记载:“宋元以前,北沙即为海口,自黄河夺淮合流入海,淤沙渐涨,有土套(河湾)十余,形若云梯,故以名云梯关。”清河督靳辅在《开辟河口》一书中提及:“云梯关者,不知起自何时,乃黄淮二渎所由入海者也,往时关外即海。”由此可知“云梯”关名来源于关口地理形势。据《史记.东越列传》、《战国策》、《竹书纪年》、《晋书孙恩传》等古籍记载,云梯关当古淮河入海口北岸(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以前),淮河水势浩荡,舟楫便利,在这里建立关卡,征收关税,巩固国防,以便通商航运,因此云梯关是历代海防关卡国门之一,故当年繁华似锦,理所当然,沿用至今的“大关”、“钱码头”、“王码头”等村庄名称,就是历史的见证。

古关之盛况

云梯关村的邢汉文老人,退休前是黄圩文化站站长,退体后和杨朝高老人一起从事云梯关资料搜集及遗址的保护工作。据两位老人介绍,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云梯关不仅有僧侣住寺诵经念佛做法事,而且还有私熟在此开馆,童年时的邢汉文和杨朝高等人就天天在这里读书玩耍。据两位老人的记忆及他们搜集到的史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古云梯关是一组建筑群落,以佛教庙宇为主体,夹杂行政军事设施,兼容文化景观。

最前边是前大殿,即海神庙,是寺院的山门。两边分别供“风、调、雨、顺”四大金刚,为泥塑彩像,佛像眼球内通机关,当游人跨进门槛时,眼球即能翻动,十分吓人。据已发现的断碑“重建云梯关海神庙”(两字模糊,无法辨认),可辨碑文记载,古代原有海神庙早已废圮,老人记忆中的海神庙乃清康熙年间治河大臣重新修建的,供奉什么神像,据沿海各地海神庙类推,应该供天妃(亦称天后)像,如响水口原来的海神庙人们就叫天后宫,海州南门外的海神庙也叫天后宫,据《元史祭祀志》载“惟南海女神惠灵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所以一般沿海港口都建有天妃庙、天妃宫、天后宫、海神庙等庙宇,供船民祭祀求福。庙前原有石碑三块,现存的当为其中之一。

海神庙向后是中大殿。中大殿左前方是眼光殿,右前方是如来殿,与中大殿组成院落。由建筑结构推认,中大殿当为关防首脑官员接见上级或举行重大仪式的办公用地,两旁之“眼光殿”、“如来殿”当为官员休息用饭处所。

海神庙再后是禹王正殿,是云梯关所有房屋中最为宏大壮观的建筑,据碑文记载:“禹王庙因饬建宇三楹”,清康熙39年(1700年),河督张鹏翮为镇水患,奏请在云梯关敕建禹王庙。殿为五进,正面供大禹王塑像,为京都名手所塑,栩栩如生。据禹王庙碑记,二套有明代古寺崇福寺,因年久庙圮,神像露野,张河督嘱移供于禹王庙中,使禹王庙成为多神庙。正殿内有“法海津梁”匾额,为于成龙手书。光绪十年左宗棠视察淮河,也留下墨迹,其它历任河督及来此大臣,所书大小匾额甚多,分挂各处,蔚为壮观。正殿两旁,各有厢房数十间,外围并建有花墙,为驻庙僧侣食宿之地及收藏之物所用,庙僧历年收藏名人字画诗文很多,每年农历四月初逢庙会开放供游人参观。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江督高晋增建后殿,专祝禹王,以河堤柳田三百亩,作为香火院田。后殿建成,乾隆帝赐“利导东渐”匾额。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河决二套(俗称“倒大通口”),次年套口合垅,朝野称庆,嘉庆帝又赐“朝宗普庆”匾额。津口古庙,悬两代皇帝御匾,更使云梯关名扬天下。

禹王正殿围墙外再后是久负盛名的望海楼。望海楼是云梯关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初建于北宋,或许唐代已有初步建筑,到宋代才修缮完备,初名海岱楼。唐杜甫《后出塞》中有诗句:“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写的是当时淮河口航运盛况,“海岱”即指望岱楼。海岱楼原建筑在一平台之上,初名“平成台”,台上起楼曰海岱楼,当初规模已无从查考,到清初已废圮,清道光初年南河总督完颜伟重新修建,楼呈等边八角形,又名“八角亭”、“望海楼”,为三层砖木结构,塔式建筑,五丈六尺高(约18.7米),楼体由八根圆木柱支撑,每边柱距一丈,柱间以砖砌墙,墙外有回廊,又以八根圆木柱支撑,上覆飞檐,层层如此,顶上合成八角形尖顶。楼基为八角形基座,高三尺,以砖石砌成。楼内设梯可供登攀。整个建筑高大雄伟,雕梁画栋,飞檐啄天。内供文昌帝君神像,四周挂满文人墨客诗词书画,是文人游览会集之地,故正名应是文昌阁,俗名望海楼。登楼东眺,淮水茫茫,白帆点点,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楼旁有银杏四株,皂角树一株,高十丈许,粗可三四人合抱,远在一二十里外,即可望见。每到春夏时节,枝叶葱笼,百鸟和鸣,亭树相映,景色醉人。在科举时代,安东县、阜宁县的秀才,凡中举人,中进士的,都登临望海楼,题诗填词,以显风雅。省内外骚人墨客,亦多来此观赏。完颜伟之孙完颜麟庆复督南河时,为平成台题了一副楹联:“与水不争能,力尽八年惟注海;升堂思肯构,目穷千里更登台。”盛况直至清末,到抗日战争时才彻底毁坏。云梯关最后边是无梁殿,是纯砖瓦结构,殿内无柱,砖砌拱形屋顶,外覆瓦面,原供无量寿佛,无梁殿取其谐音。

古关之历史地位

由于面海控河,云梯关在历史上既是交通要冲,更是海防重地。民间流传,当年唐朝开国名将薛仁贵东征归来,程咬金曾在这里为他接风洗尘,迎接凯旋。至今这里还遗存据说当年薛仁贵用过的卸马台、拴马桩及程咬金用过的战马饮水槽等物。当时的淮河是运送兵马粮草的交通要道,云梯关一带则成了军马安营扎寨的首选之地,虽然民间流传的故事大多出于人们的美好想像和揣测,然而,到了明清两代,朝廷在此重兵驻防抵御外寇则完全有史可考。明代郑若曾在他所编的《万里海防》一书中提到:自云梯关以东为东海守御所,则设把总,以防贼由海入淮之路。从明代中朝以后,当时日本落魄武士和浪人纠合而成的倭寇肆掠我国东南沿海,成为明王朝的心腹之患,为防止倭寇由云梯关深入黄淮腹地,朝廷在此设置大河卫,筑土城五座,驻兵防守。据史料记载,明初,洪武帝在京师和全国各地设置卫所,卫以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一个卫的总兵力为五千六百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设置内外卫三百二十九个,其中就有一个大河卫。明成祖时,内外卫增设到四百九十三,其中仍有大河卫,卫所就设在古云梯关,驻防兵力达5600人,一直到清代中前期,云梯关仍有重兵布防,维系着海疆的安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十六(1557年),倭寇曾两次入侵云梯关,均被当地军民击败。

据云梯关村年近八旬的杨朝高老人提供的《杨氏族谱》记载:当时云梯关守将名叫杨茂,是北宋名将杨五郎的后代,在1544年的那次战斗中,杨茂率军民奋勇抗击倭寇,不幸以身殉国,后来朝廷委派杨氏后人负责驻守云梯关。今天的云梯关遗址附近居住的还大部分是杨茂后裔,杨朝高老人就是杨茂的第十三代传人,祖先杨茂的故事不仅记在杨氏后人精心保存的族谱了,还在杨氏家族及当地民间广为传颂。

历史上的云梯关,曾经是一个海运、漕运的中心,它俯视下的黄河与淮河,曾经是水陆通衢的黄金水道,元代以淮河运输漕粮,常有庞大船队,由云梯关出入海口。明清之际,此处是更是苏、鲁、辽民间海运要道,往来商船均由此出入。沿岸建有若干个大小码头,至今这里仍保留着“钱码头”、“王码头”、“杨码头”等地名,1971年,建造黄圩翻水站时,在王码头、杨码头之间的工地,掘土十米深处,掘到沉船物件甚多。

航运业的繁荣,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当时海口一带制盐业非常发达,淮河两岸集市旺盛,往来客商众多,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民间流传:“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由此可见当时的淮河两岸,尤其是下游入海口一带丰饶富庶,全国知名。然而,就在一百多年前,大自然的变迁使得云梯关逐渐退出了历史的中心舞台。

“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这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发出的感慨。经过几百年和淤沙填积,海流的再搬运,海岸线逐渐向东延伸,至清代康熙年间,海口已由云梯关下移五十余里,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归由山东入海时,云梯关距海口已达一百三十多里,云梯关由原来的关隘变成了陆野,由于彻底失去了关防功能,这一年,清政府正式撤消了云梯关。

古关之现状

民国初年,涟、阜两地民众,曾集资重修禹王庙,但已不复旧观。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仅存前后殿东西厢房九间和望海楼。到1943年初日伪军大“扫荡”时,殿宇楼阁及银杏树等,全部被毁,只剩“古云梯关”石碑及部分石刻、石雕。

建国后,当地农民清理庄稼地时,在云梯关的遗址附近挖出了十多块石碑,它们大多是清乾隆、嘉庆年间修茸云梯关以及治理淮河情况的历史记录。其中有一块嘉庆十年(公元1801年)为纪念重修禹王庙,由朝廷钦差大臣马慧裕手书、淮安知府周兆龙铭刻的石碑,上书:“古云梯关”四个隶书大字。1987年,当在政府为了保护云梯关遗址,修建了护碑亭,将这块“古云梯关”石碑重新树立了起来。

随着历史的变迁,云梯关虽因黄河复归故道而逐渐名匿声销,但它在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却不可磨灭。作为交通要冲,它为推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海防关隘,它为抗御倭寇作出重大的贡献;作为险要河防,它为防治水患提供过有益的借鉴,作为古隘胜地,它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曾谱过篇章。

古云梯关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为了开发修复这一历史古迹,近年来,当地政府已着手整理云梯关历史资料,收集散落民间的云梯关文物,至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有关云梯关史料,已登记收集云梯关文物50多件。

沧海桑田,古老的云梯关向人们见证了一段凝固的历史,然而在人们心中,古老的雄关从来都不曾远去,游人至此,无不发出千古之幽思。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伯贤不咸
  • 趣闻 掠魂者
  • 趣闻 杏儿酱
  • 趣闻 好伈妳@
  • 趣闻 会雯郎
  • 趣闻 承载
  • 趣闻 漫无止境
  • 趣闻 等彩虹
  • 趣闻 攸然
  • 趣闻 爱敏郎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