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上将 新中国海军之父(2)

名逐

一代儒将张爱萍:毛泽东说他“好犯上”,邓小平说他“惹不起”

说起一代儒将张爱萍同志,大家总会想起开国上将,新中国海军的创始人等这类称号,总会想起功勋卓著、德馨品高、深孚众望等这类词语,总会想起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最低处的罗布泊,第一颗试爆成功的原子弹,总会想起在“文革”时虽左腿致残,但他正气凛然,决不折腰,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的非凡气度……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惹不起”;儿子评价父亲:“一个天真的共产主义者”。

张爱萍,1910年生于四川达县。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早年在家乡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现代国防科技建设的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建国后张爱萍曾就任过华东军区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要职,同时还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党的中央委员等职务。2003年7月5日,张爱萍病逝于北京。

15岁开始参加革命,18岁入党

张爱萍同志1910年1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春入达县中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任学生会副主席。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罗江口党支部书记、临时县委委员,积极组织学生、群众进行革命活动。1929年6月赴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委员、副书记。曾两次遭外国巡警和国民党保安队逮捕,在狱中进行了坚贞不屈的斗争,保持了革命气节。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14军1师历任小队长、政治指导员、中队长、大队长。在攻打老虎庄、泰州的战斗中,作战勇敢,左臂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领导开辟了皖东北、苏皖边区、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12月,他统一指挥盐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运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样式,粉碎了2万余日、伪军的大“扫荡”。1944年9月,他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率部转战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的广大战场,连续作战,收复失地。解放战争初期,他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线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赴苏联治疗,1948年他伤愈回国,任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渡江战役。1951年初,他组织指挥沿海岛屿的剿匪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军残部及潜伏特务。1955年1月,他组织指挥了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岛作战,一举攻占一江山岛,大陈列岛不战而克,解放了浙东沿海全部敌占岛屿,给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图谋以沉重打击。张爱萍同志是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渡江战役伊始,他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及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不到两年时间,就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

“可以成为知音,可以结为终生伴侣”

在宁波小港镇,有个大户人家姓李,不仅经商通达,而且爱国有加;不仅实业救国,而且有多名子女参加了新四军,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李又兰就是李家的其中一位巾帼英华。1942年1月下旬,新四军华中局召开由所辖9个区的党委书记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时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也出席了会议。李又兰在新四军军部当巡视员,因她参加过速记的专门培训,也被抽出来负责速记。会议上,刘少奇让张爱萍专门谈谈九旅从当地游击队武装发展成为主力新四军的情况。对此,张爱萍感到很突然,但还是理了理思绪,并实事求是、不加任何修饰地作了发言。

第二天,端庄文雅的李又兰找到张爱萍,递给他一份文稿,说,“这是你昨天讲话的记录,请你审定,需要修订和补充的请写在旁边。”这份字体清秀、书写工整的文稿马上引起了张爱萍的注意。他发现,通篇整洁、正规,连标点符号都清清楚楚,而且是他讲话的全部内容,就连个别的习惯用语,凡是正确的,都用上了;不规范的,还给予了纠正。顿时,张爱萍萌发了一种莫名的爱意。

后来,张爱萍经打听、观察,发现这个名叫李又兰的姑娘不仅上台能演、挥笔能写、集会能讲,而且在速记方面,甚至是漫无边际的讲话,经她记录、整理,居然就是一篇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又颇具文采、还不失讲话者特点的好文章。

随着对李又兰了解的加深,张爱萍在心里默念:“这是位有才华又很贤淑的女性,可以成为知音,可以结为终生伴侣。”于是,就不由自主地常常约李又兰见面。而李又兰对张爱萍的邀约也是欣然接受,和张爱萍在一起,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一切都很自然。

1942年,两情相悦的他们结婚了。张爱萍夫妇相依相伴、相濡以沫地共同走过了60多个春秋。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相伴走过了一个甲子,他们用彼此的坚贞迎来了生命中的灿烂晚霞。

“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海拔约780公尺,一处叫罗布泊的地方,和张爱萍将军有着密切的联系。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条水流汇入的湖泊,古称盐泽,是一片早已干涸的咸水湖,曾被称为“无人区”、“死亡之海”。自1964年10月16日,张爱萍将军担任现场总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试爆成功,它先后见证了数次动人心魄的胜利。

有一个场景令人们永远不能忘怀,那就是在1964年10月16日接近15时的时候,在罗布泊核爆试验现场的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和千里之外在北京中南海的周恩来总理,同时都拿起了电话筒,周总理要直接听取现场总指挥的报告。零时,随着一股强烈耀眼的光芒,从地面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球,接着就是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滚滚而来。同时,大火球在巨响声中化作团团的烟云和火焰,向高空蔓延,在空中翻卷,形成了一个上抵天、下接地的硕大无比的蘑菇云。

一时间,所有在场的人都毫无反应,他们中的许多人张着嘴,先后从愣神中苏醒过来,突然开始欢呼雀跃。有的人举起双手,把帽子抛向天空,又斜着身子顺势倒在沙坡上,乐的就地打滚。此时,张爱萍将军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向周总理报告:“核爆炸成功了!”周总理问道:“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张爱萍将军向科学家们转达了周总理的问题。邓稼先等人立刻从喜极而泣的无比激动中冷静了下来。一大批科学家紧张地判读着各种测试数据,得出了肯定的结论:是铀235原子核分裂的核爆炸。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的消息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引起了各种反应。其中有两件最为突出:一件是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叫喊了十多年的反攻大陆的口号声,不响了;另一件是有不少国家在说,现在应该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

由此,人们在听到罗布泊这个地名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联想起张爱萍将军的英名,以及原子弹和那两件突出的反应。

特权、特殊化的事,一件也不能办

将军一生光明磊落,坦荡无私;虚怀若谷,与世无争。就连细小的事也从不忽视其做人的准则。1987年,首长去四川视察军工企业,为了他的安全和行车顺利,当地有关部门调动了一些警力,他发现后问秘书,路上为什么站了这么多警察?秘书说因为您来了,他们在沿途执勤。他听了很生气,一挥手说,赶快撤了!警察撤走了,车队很快进入了达县市。一到驻地,他便漫步在大街上,成千上万的群众围着他,他和群众亲切交谈,问长问短。多少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考虑到他参加革命58年没有回过家,当地政府安排了几桌菜,把他的一些亲戚请来,大家见见面。没想到这使他非常生气。

“哪能用公家的钱招待我自己的亲属?绝对不行!”随行的四川省委领导同志和秘书,都设法说服他接受这个安排,在这种情况下,首长的夫人李又兰同志总是站在首长一边。

老将军儒雅风流,清正廉明,那天却是真的生气了,让随行的同志都战战兢兢,亲戚们也都回家去了。

事后,首长心里觉得有些难受。那些亲人,多年没见面了,老远跑来看他,饭没吃一口,水没喝一口,就让他们都走了。心中不安啊!第二天,正好是星期日,他轻车简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一家一户地拜访亲戚朋友、父老乡亲、干部群众,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1929年奔赴上海参加革命算起,整整58年,张爱萍首长东征西讨,九死一生,没有回一次家。这次是他唯一的一次千里还乡。他思念家乡、想念亲人,但他常常又说自己不能回去,因为回去就要给地方政府添加麻烦。他经常教导部下,特权、特殊化的事,一件也不能办。

张爱萍同志对党忠诚,矢志不渝,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87年11月,张爱萍同志退居二线后,仍十分关心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特别是晚年病重期间,他还心系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他能征善战,军政兼优,是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他尊重科学,勇挑重担,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品格高尚,公正无私,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张爱萍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三千寒
  • 趣闻 翠烟寒
  • 趣闻 爱敏郎
  • 趣闻 我愿溺海
  • 趣闻 子璇
  • 趣闻 傲瑶
  • 趣闻 圣贤酱
  • 趣闻 不将就
  • 趣闻 慕珊
  • 趣闻 深碍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