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灯彩

从阳桑

客家灯彩

客家“灯会”即客家民间“花灯会”,也称作“灯彩”。作为一项多种材料、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艺的客家民间综合艺术,“灯会”生动表现了各地客家的民俗风情,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岁时客家文娱活动。

“花灯”源于东汉时代的“宫灯”,本是一种照明器具,大约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传统节日的应时之物。随着唐代官定灯节假日的制定,彩灯的制作进入盛世。每逢元宵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远远望去,万家灯火,形成“月华连昼色,灯景杂星光”的瑰丽景色。南宋时,花灯已从民间家庭自扎自玩的手工艺品变为了可以用来交易的商品,杭州等地还出现了专门的花灯买卖市场——“灯市”。

明清时期,由于封建帝王都十分重视元宵节,故彩灯的品种和样式都有了新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为庆贺元宵节,曾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除在现今的灯市口大街设立了当时最大的灯市外,还在永乐七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放假十日,以度佳节。

《西湖游览志·熙朝乐事》更是对明朝杭州节前灯市规模和彩灯类别及种类进行了详细描述:在腊月后春节前,从寿安坊下至众安桥,谓之灯市,出售各色花灯。台人物类灯有老子、美人、钟馗打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等;花草灯类有栀子、葡萄、杨梅、橘柿之类;禽虫类有鹿、鹤、龟等。奇巧的则有琉璃灯、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罩等各种花色。富家豪门制灯则用料丝、彩珠、明角和镂画羊皮等物。

客家灯彩

民国时期开始,包括花灯会、端午祭在内的各种传统民俗文化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打压、遗弃,而大量地接受甚至完全以欧美为代表的所谓西方文化。因此,原本随处可见的民间灯彩,已经成为非常稀罕的事务。就目前中国民间灯彩的代表,如广东佛山灯彩、广东潮汕灯彩、江苏灯彩、浙江灯彩、北京灯彩、福建闽南灯彩,几乎都只剩下灯彩的观赏性,而不再保留灯彩的歌舞风貌。以南京花灯为例,虽然其花灯种类繁多,有狮子灯、鲤鱼灯、兔子灯、蛤蟆灯、荷花灯、花篮灯等,大灯有一人多高,小灯似蜜蜂一样,走马观灯里甚至包罗了各种风格的戏剧人物,但却没有了乡土气息的灯歌、灯词、灯舞表演,唯有靠花灯的华丽、精巧、美艳来吸引市民或游客。最遗憾还是这种节庆灯会不再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而往往由官方来主办。

客家灯会却原汁原味,朴素而传统,广泛而狂欢。

以“客家灯彩之乡”赣南石城县灯彩为例,因灯具造型不同和表达主题各异,石城灯彩种类繁多,除传统的龙灯、采茶灯外,还有几百人共舞的桥板灯,表现婚姻民俗的麒麟送子灯,祈祷丰收幸福的荷叶灯、稻谷灯、酒杯灯、烟叶灯、蚌壳灯、鲤鱼灯等,林林总总多达三十余种。

客家灯彩

石城灯彩深受中原华夏文化和南方古越文化的双重影响,集音乐、舞蹈、美术、剪纸、灯光、装潢、竹木工艺制作等多种民间艺术于一体,通过乐器声音、人物舞蹈和灯具光彩的流动和变化,以文传声、以灯抒情,表达客家人对生活的美好祝愿。石城灯彩的历史可上溯到南唐(公元937年-975年),自公元953年石城建县开始,歌舞花灯就已经在民间盛行,且历经千余年仍魅力无穷,直至今天正月半期间,家家户户花灯高挂,村村寨寨歌舞灯会方兴未艾。石城灯会多从年初一开始,只要各村不同风采的灯队一出演,客家民众便纷至沓来,看得高兴忘乎所以是常有的事,还往往随灯队演员一起唱和甚至客串一把,民间基础非常深厚、广泛。据1983年民间舞蹈集成的普查,石城县十五个乡、镇共一百八十三个自然村,竟有三百五十个灯队。

客家灯会不仅具有强烈的娱乐性,而且独具祭祀功能,闽西宁化治平乡高地村池家的“文武灯”便是其典型代表。该灯起舞前,须在宗祠里行三叩礼,舞毕也须三叩谢祖。据《柏溪池氏族谱》记载:池姓“是得于秦司马公子池,后即以祖字为氏焉。簪缨显贵,代不乏人,秦则有子华为宰相,汉则有池妥为中牟令,北魏有钟鱼封城门侯,宋有光庭钦点翰林,南宋则有溥公官居广东连州司尹。……自裕郎公始公于赣之宁都鹅圹徙居闽宁之池家陂,时在大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也。”

客家灯彩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池家先人文有文举,武有武将,其后人每年春节必玩“文武灯”,就是为了祭祀先祖,激励后人。池家“文武灯”一般为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开灯。灯共十六盏,其中“高照灯”、“朱笔灯”、“令旗灯”、“关刀灯”、“月斧灯”、“铜锤灯”各二盏、“令箭灯”四盏,每盏灯高一点五米,宽度约六十至八十厘米,工艺精巧,有很强的立体感。开灯在祠堂举行,先响三声“菩萨铳”,立时鼓乐齐鸣,十六名青壮汉子每人手执一灯,向祖宗神位拜上三拜,然后,随着鼓乐的节奏起舞,时而如龙腾虎跃,时而如凤翔鹤舞。众灯回环往复,绕梁缠柱,古代交战中的团伙阵、龙门阵、回门阵、八卦阵等阵法交替表演,场面热烈火爆、蔚为壮观。

据说舞“文武灯”还有个规矩:正月期间到再远的乡村,都必须当天赶回村;同时,灯里的烛火还不能熄灭,所以,出灯时必须有两个人挑着蜡烛跟随。在途中其它花灯要给“文武灯”让路,并主动熄灭自己灯里的火,待“文武灯”过后,才能重新点燃。每年正月十五舞毕后,一式灯样要在祖祠先祖牌位前焚化,以此祈保众子孙多福平安,新年五谷丰登。

至于其他灯彩,也同样可以用以祭祖。尤其从正月初八“迎灯”、“接灯”开始,客家花灯歌舞队均会受到各村各客家姓氏的演出邀请,在“上灯”、“赏灯”祭祖前后开演,一则客家花灯表演多有“祝赞”,对各祠堂先祖功德、业绩加以赞美,二来将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与民间娱乐相结合,带给宗族子孙一个狂欢的时刻,三则可以招徕其他姓氏的乡邻前来一起观赏,达到社区相互交流、共享和美的功效。

客家灯彩

客家灯会从花灯形体、歌舞内容加以区分,可归结为三大类。

其一、舞龙、舞狮类,以结合了客家传统武术的舞步变化而著称;

其二、采茶灯类,如云灯、竹马灯、兔子灯、八宝灯、蚌壳灯、莲花灯、罗汉灯等等,悉以客家民间小调即采茶调、客家山歌演唱为主,舞蹈动作相对简单,多通过队形变化来表现其艺术造型之美,通过灯歌、灯词的演唱,将客家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民俗活动鲜活地展现出来;

其三、民俗器具花灯歌舞类,如于都客家的茶蓝灯、甑笊舞、禾杠舞,瑞金客家的车灯(形如花轿)、鱼篓灯,又如梅州平远客家的船灯等。这类灯彩载歌载舞,或以舞见长、或以歌著称,其形制概以客家日常生活、生产用具为题材,尤其通俗、感人。其歌唱风格、曲牌多与采茶灯相同,但更多滑稽、诙谐、夸张的因素,因此更具有客家灯会的狂欢色彩。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轩辕绝
  • 趣闻 亦玉
  • 趣闻 景山子
  • 趣闻 晨辰君
  • 趣闻 弘雅桑
  • 趣闻 长恨歌
  • 趣闻 香萱子
  • 趣闻 欣嘉
  • 趣闻 凡霜
  • 趣闻 怜雁氏
  • 加载中...